08:漕溪拾贝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两岸诗词情
林孝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床前明月光……”小时候啊,我常常跟着妈妈背诗歌。妈妈说一句,我学一句,很快,一首诗就背下来了。但那时,我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这叫“唐诗”,只觉得背起来朗朗上口,还有如果我背得熟练,妈妈就会抚摸着我的头夸奖我“真聪明”。这就是我与“唐诗”的最初牵手。

  后来呀,因为爸爸妈妈工作的原因,我们举家来到了一个叫“昆山”的地方。到了这座陌生的城市,我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妈妈曾说“海峡的那岸,世界很大”,所以我终于能看看台湾外面世界的样子;紧张的是:我来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让我觉得有些孤单,甚至,我写的字小朋友们说“奇怪”,他们不认识,这让我有些苦恼。

  记得有一天,我们学习了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我感觉特别亲切,因为从前在台湾我学过这首诗。老师说“这首唐诗……”,这时,我才知道这叫“唐诗”。从此,我便喜欢上了唐诗,因为它是与台湾有联系的东西。

  而现在,我已经是上海的一名初一学生了。每当闲暇时,我总喜欢独坐在窗前,品着一杯香茗,在茗香氤氲之中,手捧一本诗词集,沉浸于唐诗宋词的意境,独享古诗词带给我的“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王维的一首《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让我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台湾彰化。自从离开台湾来到上海,真的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有时亲人来上海旅游,我也总会缠着他们问一堆关于故乡的人与事。张籍的一首《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每读此诗,我就会想起远在台湾的同学朋友,忆起和他们在一起学习、玩耍、出游……啊!真想好好地和他们聊聊我们彼此的故事。

  最近,我深深地爱上了“宋词”。“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起初,我比较喜欢“婉约派”的李清照;而后来,我更喜欢“豪放派”的苏轼和辛弃疾。课上老师说:“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唐诗、宋词、元曲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课余我爱吟诵宋词,我喜欢“李词”的柔美、委婉含蓄;喜欢“苏词”的豪迈豁达,“辛词”的慷慨悲壮。课下我说:“我在台湾的时候,也学习唐诗……”老师告诉我:“大陆和台湾虽然隔着一道海峡,但两岸的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我突然感觉到这些美丽的诗词带着温度,它们于我是如此的亲切,虽然远离故乡,但文化时时萦绕在我身边。

  终于明白:生在北方而远嫁台湾的妈妈为什么在我小的时候教我背唐诗了,她想把她的“蒲公英的种子”早日播撒在我的心田,待等花开。我也会珍视古人留下的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期待学成而归,与台湾的朋友一起领悟诗词情。

  【备注】本文荣获第十三届“原乡杯”台胞青少年征文竞赛一等奖

  【薛海燕老师点评】

  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小时候”、“ 后来”、“而现在”三个时间段对“古诗词”的认识过程,从只知背诵不识唐诗,到来大陆知道唐诗,再到现在的喜欢唐诗,脉络清晰,展示了从台湾到大陆,从不知到喜欢的对古诗词的情感变化,最后文章结尾升华认识到“两岸一水相隔,但文化一脉相承、不可分割”,作者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紧扣主题“两岸诗词情”。 

  珠溪中学 林孝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古镇新闻
   第03版:水都新韵
   第04版:社区清风
   第05版:人文旅游
   第06版:泰安桥下
   第07版:银杏长廊
   第08版:漕溪拾贝
两岸诗词情
江湖夜雨惊雷剑
朱家角幼儿园手工美术作品
和孩子们一起追梦
朱家角漕溪拾贝08两岸诗词情 2018-09-15 2 2018年09月1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