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角古镇的历史由来
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朱家角地区就形成了村落;宋、元时形成集市,名朱家村,元代朱家角曾以布业著称江南,号称"衣被天下";明万历年间正式建镇;明末清初朱家角米业突起,带动了百业兴旺,出现了“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盛景,老店名店标立,南北百货,各业齐全,乡脚遍及江浙两省百里之外,遂又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说,时已成为江南巨镇。
从古至今,朱家角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及便捷的水路交通,商贸云集,往来不绝,一直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逐步确立了“商贸重镇”的地位。
今天的朱家角并没有因此而自满,没有因此放慢发展的脚步。我们应当勇担责任,有所作为,厚积薄发,主动融入青浦跨越式发展节奏、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加快建设上海之门,做好青西联动发展的“领头羊”,努力成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桥头堡。我们相信这也是新时代朱家角人的一个新的使命和责任。
宜居宜业宜游体现在哪里
水对于朱家角有着特殊的意义,全市最大的内陆湖——淀山湖就在朱家角,淀山湖相当于10个西湖之大,朱家角全镇大小河道共272条(段),水域面积53.75平方公里;全镇绿化覆盖率达到21.66 %,是“全国环境优美镇”。
朱家角古镇区域2.44平方公里,古镇区域之外不光有东方绿舟这样的休闲度假景区,美丽乡村近些年也蓬勃兴起,得到了快速发展。张马村是目前全镇、全区的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在民宿发展和寻梦园、蓝莓园、泖塔浓情园、情侣岛农庄生态园等“四园”建设方面效果显著,初步形成了观光、休闲、娱乐及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生态旅游产业,越来越被市民所喜爱,每逢节假日游客爆棚,这也丰富了市民游客多样化的旅行需求。
朱家角“不一样”在什么地方
朱家角北大街集中了古镇最有特色的传统小吃,有阿婆粽、大闸蟹、扎肉,炙毛豆,红烧蹄髈,臭豆腐等等。根据客流量统计,游客最为集中的区域就是在北大街、西井街、放生桥这一区域,是朱家角繁华的核心。
但是朱家角的美不仅在繁华,它还有时尚清新的一面。
漕河街、西湖街这两条街,聚集了许多书吧、酒吧、咖啡馆,工艺品小店,平时经常会有小规模的音乐演出;与北大街相连的大新街、胜利街店铺很少,都住着原住民,走在这里的石板路上你会发现这里生活气息浓厚,是难得的适合悠闲散步的安静小街;尚都里商圈,它给“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注入了一丝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现代气息,而且引进落户了首家实体体验书店三联书店。此外,每个周末的水岸市集成为朱家角独特的文化风景。
朱家角水乡音乐节、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水乐堂“天顶上的一滴水”,无数不定期的音乐演出和艺术展览等向市民游客开放。这些都在不同维度演绎了朱家角的文化气质,展现了古镇时尚新潮的一面。古镇的繁华和时尚,朱家角从来不是墨守成规的,一向都是站在时代的潮头。
经济发展方面的亮点
朱家角镇工业园区,距离轨交朱家角站不足1公里,比邻G50高速朱家角出口,园内不仅吸引了像金发科技这样的高科技上市公司落户,也培育了像全筑、荣泰健身等公司发展壮大并成功在上海证交所主板上市,还有像永冠等数家公司也已基本具备了主板上市的条件,目前正在审核中。
去年底落户朱家角的华院华东互联网产业园目前已有50余家企业入驻或正在办理入驻手续;中采服务贸易产业园,目前招商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截至今年6月,注册在中采服务贸易产业园的企业达240户;位于轨交东方绿舟站旁的医疗产业园,目前虽然还在装修建设中,但已吸引了140多医疗企业注册。
朱家角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朱家角古镇九条老街依水傍河,千余栋民宅临河而建,拥有历史建筑91处,25处不可移动历史建筑文物,21万平方的古建筑群。
江南第一茶楼:江南第一茶楼原来叫做俱乐部茶楼,建于清末,是一座有着百年历史的老茶楼。该茶楼从2013年至今,每天凌晨3:30起为镇上384位早起的老人开门,免费供应茶水。每天下午免费为老人演出2个小时的评弹书场,五年来从未中断。今年9月,评弹书场搬到了新的场地,建立了珠溪书场,继续为老人服务。每年大年初一,许多老人会聚集在茶楼举行传统的敬茶仪式。
淀山湖“彩虹桥”:距离古镇大约4公里。彩虹桥本身是淀山湖防洪大堤及湖滨生态修复工程的配套工程。这座慢行桥长约1.47公里,已经成为青浦世界级湖区的一大景观。桥体设计结合青浦千年的古桥文化,桥梁两端还各建造了一处供市民游憩的亲水平台,人们可以通过骑车或步行,欣赏淀山湖,走进淀山湖。
涵大隆酱园:“涵大隆”创建于1886年,是一家酿造酱菜的百年老店,墙上的店名依旧是当年开业时所写。清朝中期,朱家角的酿造业发展迅速。酱菜也是朱家角价廉、味美的特色产品。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涵大隆”的玫瑰乳腐和双料酱油分别获奖,后来又在南洋劝业会和国货展览会上分别获奖。至今,涵大隆酱园仍然在北大街上营业。
泖塔:泖塔坐落在朱家角张马村的太阳岛上,这座塔始建于唐乾符年间(公元874—879年),当时是作为往来船只的导航标志,又是湖中览胜之处。这一带水清如镜,风景如画。历代不少著名诗人、文学家皆慕名来游,留恋此地,吟咏不绝,留下不少名篇佳作。
朱家角的『美』美在哪里
朱家角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的“人文厚重”、它的“水清地绿”、它的“繁华时尚”,其中,“人文厚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朱家角近代历史地位突出:近代青浦地区许多开风气之先的行业和组织中,朱家角有16个“第一”,第一家米行(恒益米行)、第一个油厂(聚源元油坊)、第一个电灯厂(珠浦电灯厂)、第一家印刷厂(朱泰昌纸号)、第一个御医国手(陈莲舫)、第一个手工业作坊(吴永兴铁铺)、第一个钱庄(震泰钱庄)、第一家邮铺、第一个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奖(双套晒油)、第一艘汽轮始航(1908年往返与朱家角和安亭)、第一个自来水塔、第一个体育组织(漕港乒乓队)、第一个“脚班”(河桥帮和繁华楼帮)、第一个文艺团队(咏珠曲社)、第一个配备“帮浦”的民间消防组织(朱家角救火会)等。
朱家角古镇人文底蕴深厚:朱家角人文荟萃、文儒辈出,在明清两代共产生进士16人、举人40多人。出现了一大批名人,明代尚书陆树声、明代著名言官陆树德、明代贡生席本久、明末举人陆孟闻和“东湖四子”、清代书法家沈荃、清代渚生屠文漪、清代学者王昶(官至刑部右侍郎)、清代词人邵玘、书业巨擘夏瑞芳(商务印书馆创始人,他在张巷村的故居近两年已修复开放)、小说家陆士谔(其小说《新中国》精准预言百年后上海将举办世界博览会)、实业家蔡承烈、植物学家吴韫珍等人,至今在古镇上还留存了许多名人故居。
朱家角文化兼容并蓄:朱家角现有6处宗教场所,其中圆津禅院园津禅院始建于元代至正年间,距今已有670多年历史。城隍庙在清乾隆年间由徽州商人迁于漕河街,城隍庙里有三件宝:古戏台、大算盘和百年银杏。朱家角天主堂始建于清咸丰十年,光绪年间扩建为大堂,取名“耶稣升天堂”。报国寺坐落于朱家角淀山湖畔,寺址原为明代兴修的关帝祠,庙基上有古银杏树一株,据考证至今已有千余年。还有赐恩堂、颂恩堂等本地居民参与的基督教活动场所,都有着悠久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