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承烈曾为朱家角首富,掌握资产非常雄厚,创建了元号油车、合股开办全号、泰号油车、米行、合资开办永泰元、恒泰祥等店,在上海又合资开设钱庄、纱厂、食品公司等等。民国元年他在朱家角独资创建著名的一隅学校,为家乡儿女创造了极佳的学习环境。到解放时,一隅小学已有毕业生34届,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课植园”园主马文卿,也是朱家角富商之一,他在建宅造园同时,也为地方做了很多善事。他出资建造了西井街上的马家桥,修造了井亭港涌泉桥、中龙桥,铺建了西井街石板路,又捐款修造井亭镇城隍庙及多次捐款治安防匪等。马家大儿子马鸣锐入股珠浦电灯厂做股东,还捐款电灯事业,出资建起井亭港电线木杆。
无独有偶,马家花园也有一例。马家既是巨商,也是地主,有一年,马文卿之子马长春踱步到课植园,看见“耕九余三”楼前栓着一头牛,就问帐房先生,这头牛是谁家的。帐房说有一佃户,租米欠交,底下的收帐人就把牛牵来抵租了。马长春非常生气,训斥道:“牛是农家的命根子,你们把人家的牛牵走了,让他们怎么种田?”马上差人把耕牛还掉。
朱家角的大小商人以诚信为本,镇上流传着许多故事。
漕港滩有爿家具店,老板姓韩。那年,他在嘉定一纱厂的老板朋友刚从国外进口了一批比较先进的纺织机械,抗日战争爆发,纱厂老板就将这批货物运到韩老板处,请韩老板帮忙藏匿。韩老板将机械送到农村掩埋。不料有汉奸告发此事,日本宪兵来到家具厂,威逼韩老板交出机械。韩老板挨了毒打,面对刺刀,没有吐半个字。日本宪兵在他店里家里挖地三尺空手而归。8年后,抗战胜利,韩老板将货物原封不动还给纱厂老板。
漕河街陈老先生,上世纪30年代曾在上海南洋华侨林炳炎开办的南洋信托公司就职。抗日战争爆发,林炳炎将一银箱交给陈老先生保管,箱内存放的是他多年经营的财产和凭证。陈老先生悉心保管,直到林炳炎多年后重返上海,陈老先生将银箱“完璧归赵”。
抗日战争期间,市面上没有分币,只好用寄信用的邮票代用。许多农民、渔民就用邮票去油车坊兑换成整值纸币,这些邮票辗转使用,早已皱巴巴的,甚至字迹也模糊不清。但当时元号油车坊仍接受这些已经不能使用的邮票,兑整币给农民。
可见朱家角尽管商业繁华,但地利伴着人和,承传着传统、淳朴的民风,是今天我们怀旧追随的美好意境。李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