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囡缘何不爱弄堂游戏 张炯强 |
今年初,上海体育学院的20多位大学生组成一支志愿者团队,来到杨浦区的20多所中小学校,推广体育健身活动。志愿者们原来以为在今年暑假里可以大有作为,孰料,现在愿意与大学生配合的学校越来越少,中小学生们也因种种原因对大学生指导的假期体育活动兴趣全无。 由上海体育学院运动医学专业学生卢婧然牵头策划的这项活动名叫“3.30计划”,由体院运动专业的大学生志愿者为指导人员,在下午3时30分的第二课堂时间,为附近杨浦区中小学规划课外体育运动和锻炼方案。原本,体院的大学生信心十足,20多位同学加盟到这支志愿者团队中来。但是,半年过去了,起初与体院学生达成合作意向的20多所中小学,现在只剩下了四五所。 卢婧然告诉记者,三大因素影响到了这个“3.30计划”,也制约着中小学生开展体育活动。 第一个原因是场地 “3.30计划”中,体院学生本来为中小学生准备了丰富的运动“套餐”:足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田径、乒乓球、羽毛球、武术,应有尽有。可到了各个学校同学们才发现,运动场地少得可怜,一般的学校只有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室外运动场所,至于室内场地,几乎都没有。不得已,对方学校只能说“不”。 第二个原因是天气 过了4、5月份,天气一热,大学生们看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中小学生耐热能力都较差,出于学生身体安全的考虑,原先已经与体院开展合作的学校也退出了“3.30计划”。 第三个原因是环境 既然场地有限,体院的学生就尝试着将“弄堂游戏”在中小学推广。可是,大学生们很快发现,所谓的“弄堂游戏”很难引起中小学生的兴趣。道理很简单,“弄堂游戏”出自几十年前特定的居住环境,现在弄堂纷纷消失,变成了一个个小区,小区内车来车往,同班的学生们又大都放学后自己一个人回家,如此,“弄堂游戏”就失去了生存土壤。 卢婧然说,举办这个活动主要是利用体院的优势,利用体院同学的特长为周围的学校提供义务服务,然后使各所学校互动起来,形成一种重视体育的氛围。然而,操作下来,结果并不如意。看起来,要让中小学生拥有“快乐体育”,光靠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一己之长,还远远不够。 本报记者 张炯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