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持” 张予佳 |
当年选修不计学分的行为心理学的初衷,纯粹出于对人性隐秘角落的好奇,没料到如今成了写作的技术支持,更没想到因此常有朋友来找我开解心结。 他坐在我对面,不停地摩挲着套在无名指上的婚戒,突然又拿起并没有任何动静的手机看上一眼。他说:最近刚晋升为销售部高管,月薪翻番,看似平步青云、惹人羡慕。其实愈加频繁的出差令妻子十分不满;同事间比拼业绩、明争暗斗。内外夹攻下,失眠症更严重了。 宽慰了他几句,实在不知再说什么好,只得拿出一本时尚读物——《钝感力》。翻开夹着书签的那几页给他看,上面写道:“……现代人太过敏感反而容易受伤,相对而言,钝感力反倒是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这个世界不过是一场生存游戏……与其有锐利的敏感度,不如对于大多数事物不要气馁,这股迟钝的顽强意志,就是得以生存在现代的力量,也是一种智慧。健康、爱情、婚姻、家庭、事业莫不如此。”他翻阅了几段,就摇摇头说:“唉!这些金玉良言说得容易做到难啊。”是的,除非天性使然,刻意修炼所谓“迟钝的顽强意志”本身就需要极强的悟性和定力,更须以学养与历练来匹配,恰似此书的作者已年逾古稀,如今才笑谈风云。 同样身处竞争日趋火爆、人际关系繁杂的都市经济发展之中,朋友的压力我能体会。作为具备责任意识的男子,他会忧心忡忡地发现自己仿佛被事业和家庭“胁持”了,但个体感受自身的痛苦度时往往被无意识地放大。当我终于把话题引到“未来的打算”后,他便眉飞色舞起来,买大房子,换进口车……乃至某名牌服饰推出的夏季新款。聊到诸如此类的琐事时我就习惯性的开始分神,甚至望着他快速蠕动的嘴唇,听到的却是陌生的语言。接着,视线被桌上当天报纸头版的照片吸引,那是关于黑砖窑的报道——遍体鳞伤的“窑奴”,他们空洞的眼神好似也化为一对创口,诉说着身体被胁持后生存本能激发绝望的坚强;心灵被胁持后以麻木的迟钝来抵御恐惧。 我并无意比较不同表现形式的痛苦,何况大概每个人都注定只能坐在各自的深井之底,痴迷地仰望那小得可怜的一方未来。局部环境和自我认知的结论千奇百怪,所以多态的痛苦度之间几乎没有可比性——富翁还会为没抢购到一辆限量版的跑车而辗转反侧,黯然神伤呐。 朋友惊愕地注视着沉默不语又面色异常的我。他不知道,对于那来自千里之外的恐惧和痛苦;经济利益驱使下最直接、最彻底的奴役的写照,语言已难以承载,它只会令泪水饱含愤懑! 往常的我祈求从淡定的心绪中寻觅片刻的幸福,而对“愤怒”和“恐惧”要施以所谓的“情绪管理”。然而此刻,心灵居然轻易被一张新闻照片瞬间“胁持”了。其实,只因再次敏锐地察觉,受役于现实的自己不过是被整个时代所“胁持”了。这种挫败感是否进而验证了“钝感力”的确很难培养与塑造?或者也许根本就误会了它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