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法治视窗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奥运专版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投资理财
 第A21版:股市分析
 第A22版:专题报道
 第A23版:上海地产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休闲周刊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求职
 第B22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24版:求职·广告
    
2007年7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将进粥

王聃


  倘若要做个省事些的烹饪者,煲粥无疑是较好的选择。半锅清水,些许白米,或佐菜蔬,或佐肉鲜。不过顷刻便已是水火交融香滑绵软。此时如再有一碟腐乳、毛豆,饮食的最淡泊境界也不过如此了——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侯孝贤的老电影,铅华洗净,独留氤氲。

  较之那些穷而攻之不断改进的菜品,粥大概是最能独善其身却招人垂青的一道食物。上追春秋战国时期,屈原便有“折琼以为馐兮,精琼糜以为‘米长’”之句。宋代陆游是诗人,同时也是美食家。新津韭黄、彭山烧鳖、成都蒸鸡、新都蔬菜,都是其最爱。但真正令他乐此不疲下厨掌勺的,却只有朴实之极的一味粥了。他写有《食粥》一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粥中亦有品性与风骨。写过《红楼梦》的曹雪芹应该最能触摸到粥中的净洁与本味。出身钟鸣鼎食的深宅豪门,美味佳肴餮饕无数。然而只有等到他家破人亡、举家食粥时,才写出了察尽世事、彪炳千古的《红楼梦》。在曹雪芹的书里,粥也成为一个象征性的符号,折射着不同的人生际遇。世代簪缨的宝玉吃的是碧粳粥;寄人篱下的黛玉最后只能够喝上一碗江米粥;而老祖宗贾母,出于养生需要,平常服食的非鸭儿肉粥即是枣儿粥。不是经历过大起大落的人生,在一碗粥里浸淫出真正的人生况味的人,又怎能挥就这样入木三分的文字!

  我生于湘南农家,幼时物力维艰。每年初夏早稻未杀青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是需与粥须臾不离的。粥是清粥,偶尔有南瓜入味。日子一久,粥便再难唤醒我们似已熟睡的味蕾。那些能把一碗清粥平心静气地喝过这一个多月的,在我们眼里绝对是道中高手。廖便是这样一位“超人”。相当多的年份里,他家都有半年左右食粥。然而他就是这样心定气闲地吃过一年又一年,喝过高中,喝过大学,现在已经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生了。

  进城求学后,我痴迷上一道荷花糯米粥。原料只是寥寥几味:糯米百克、荷花四朵、冰糖适量。做法也极尽简致。糯米加水大火烧开,继而小火慢熬,待粥将成时,再把洗净切片的荷花与冰糖一起放入,至花熟糖溶,即可服用。粥碧绿稀软,却弥漫有荷的自然淡香。粥取荷之青,荷吸粥之粘。初看,浮躁之情顿退。再品,已生宁静空逸之心。

  前几天去郊区办事,看到路旁一处农家乐的广告:活鱼自己杀;大米自己淘;腊肉自己熏。是啊,熙来攘往的都市里,日益发达的生产线上,我们看似失去了自我操作的乐趣,其实湮没于其中的却是一种淡泊悠远的心境。而一碗粥可以让人拾回这曾经无比熟悉的情愫。当有着稻谷香甜的白米粥温顺地滑进咽喉与胃脘时,你的身体得到了一种温暖与抚慰的感觉,同时你也收获了一种没有任何附加的人生境界。

  落魄时、烦闷时、目空一切时,都不妨坐下来喝一碗粥。谦让平和,从璀璨归于平淡。感性的我,一直认定,饮食和人生大都是以一碗粥的姿态慢慢地灿烂下去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