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节随想 宓重行 |
即使现代生活中不少令人回味的旧节逐一淡出,而各种冠以节名的商业活动相继登场,让人觉得似节非节,但我还是翘首期盼一年一度在上海举行的国际电影节。应该承认在走进影院这种近乎奢侈的享受中,我们已无法寻回以往在开映前那种虔诚的静候和散场后物我两忘的感觉,因为多年来那些被炒红、炒焦的“大片”早就让人失去了对电影艺术的敬畏;而影展诸片对于具有影迷基因的观众来说,有点像超市货架上供人随意择弃的商品,让人尽可根据偏好挑选国别和题材,况且那便捷从容的尝鲜快感往往可能失之交臂。 记得去年影展我和儿子一起观看了英国片《雪饼》,虽然他崇尚哲学、我着眼叙事风格,但我们都为片中的亲情故事感动;今年我又邀约姐妹和妻子一起观赏了俄罗斯影片《神秘雨》,那种亲人在影院相聚的情景确乎有一种无以替代的温馨和愉悦。这自然有别于童年与同学们一起看《巴格达窃贼》《流浪者》后争相背诵台词、哼唱“拉兹之歌”的狂热,不同于单身时期品味《红菱艳》时的孤寂,更迥异于和女友一同欣赏《简爱》时的情意默契,但凭借电影情结领略人生况味的感受似乎至今还没有消失殆尽。 在当今娱乐时代,我以为至少可以挑剔而比较地解构影片的某些因素来抵抗所谓的“审美疲劳”,影展带来的一些思考完全可以成为我们新的兴奋点——本次影展中的西班牙片《职场无间道》就为我们提供了“惊讶”的理由。该片故事仅在“人事部主管”应聘面试的几个小时内进行,人物只有区区七个(其实是六个,其中一个是招聘企业安排的“卧底”)应聘者加上一个主持面试的职员。各有自身履历、专业强项和心计的觊觎者之间六轮淘汰赛设置了总悬念。在一个接一个难以预料、不可逆转的测试项目中表面趾高气扬、内心各怀鬼胎的应聘者逐一败北,则是其从属的分悬念,其中一对昔日恋人的邂逅更是该片调色板上一抹浓重的色彩。其中,自愧不如自动引退者的尴尬、思维搏杀中一着失手落荒而走者的狼狈,混迹其间的好色之徒在卑劣被揭穿时的轻狂、嚣张,还有自以为稳操胜券企图置对手于死地、不料暴露自己人格低劣者的惊愕,各各巧妙地展示了经济社会中人性的复杂,连同最后那对旧恋新敌在“最后15分钟”决出胜负的故事结尾,都绝对攫获了观众渴求答案的好奇。 另一个使我们惊讶的原因是该片的摄制成本显然低廉至极,几乎是随处可见的道路、楼房的普通背景,几间陈设简单的办公室,不满十个人的演员阵容,满打满算也无法与一些“大片”中任何规模场景制作的耗资相比,即使为了体现民主时代特征的群众抗议示威,也仅以窗外的口号声点缀,居然真正达到了以少许胜多许的目的。 自然,目前的上海影展还不能与柏林、好莱坞级的国际影展媲美。但我反而觉得大牌编、导、演集体缺席后拥有的观赏自由。如德片《雪地争锋》,还有俄片《神秘雨》分别以体育赛事和科幻样式深刻地揭示现代版的日耳曼精神和人类对生存状态的哲学思考,连二战题材的《伪钞制造者》也从全新的角度反思了被奴役者人性应有的多元。 在期待选择观看更多影展新片的今天,我甚至已经天真地憧憬下次影展能让我们足不出境,作一次更为丰富的时空之游,因为它肯定会比浮光掠影的周游世界更能唤起我们追求生活的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