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一朵昙花 谁买的菜,谁做的饭 公输于兰 |
| ||
|
好夫妻为何也会争执?除了为管教孩子的观点方法不一致起冲突,最有可能是为买菜做饭。当然能够被称为好夫妻的不会为买菜做饭相互推诿,恰恰相反,矛盾的起因是有一方太想为另一方分担买菜的劳顿,结果吃力不讨好。这吃力不讨好的一方往往是丈夫。 几乎都是同一个模式:丈夫出门办事儿,想为妻子免去上街买菜的劳顿,于是问,还缺什么?我带回来就得。妻说,就买点青椒吧,家里有土豆,晚上炒一下。丈夫回来的时候,买了差不多有一塑料马甲袋的青椒。妻子埋怨,为什么买这么多,二三个就够。这一大袋吃到猴年马月?丈夫觉得委屈,买多了放到明天后天不一样吃吗?大男人还真买三个或两个辣椒?或者妻子让丈夫带点蔬菜回来,丈夫拎回来一大袋韭菜。妻子说几时看到咱家里吃韭菜啦?还那么一大袋,喂羊哪?丈夫就说,你不是说要蔬菜吗,韭菜不是蔬菜? 做菜跟做工程差不多。一项优质工程往往总设计师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到材料的选择、施工的方法、进程一路监督下去。那么做菜也一样。大凡家里谁做菜,就应该谁买菜。做菜的人要么根据预先的设想去菜场选材,要么到了菜场,看材料寻找灵感当场设计。之所以说是设计,是因为要考虑到所有的设计元素,合理性(营养)、艺术性(色香)、实用性(口味)、创新性(新材料尝试、传统材料新的搭配、尽可能减少吃同一种菜的频率),还要考虑到成本控制(价格),可操作性(加工清洗不能太费事)。这样的系统工程有一环没衔接好,最后的成品就会走样。所谓胸有成竹,丈夫再努力,买不到妻子心中想要的那根竹子,妻就无法展现那幅蓝图,当然也就失望得很喽。 所以,在一个家庭,对菜市场也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掌勺的总说菜难买,无所买。这个难字道出创新的艰苦。每当这时,不做菜的那位就纳了闷:菜场那么多菜,怎么还说难买呢? 文 / 公输于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