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后,宣传标语依稀可见 徐连宗 陈劲松 |
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隋心惠写了几首诗,记述了从八一南昌起义到解放战争胜利的过程,其中反映抗日战争胜利的一首是他最喜欢的:大刀长矛手榴弹,地雷地道游击战。“空舍清野”反扫荡,断桥破路端据点。林海芦荡青纱帐,烽烟滚滚扫敌顽。伤亡儿女三千万,浴血八年光河山。老人读完这首诗,还饶有兴趣地给我们讲解了“空舍清野”,将室内吃穿用的物品全部藏起来,将田野成熟的粮食全部抢收藏起来。 他是1947年参加革命的,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2月28日,他同16名一起参军的青年离家前往东海军分区。临行那天,村党支部书记、妇救会会长、同学等都上门慰问和送行,全村男女老少,纷纷拥向街头,敲锣打鼓欢送。“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标语贴满大街、村头;母送子、妻送郞参军的动人场面处处可见。16名参军青年,胸戴大红花,奔上征途。那时候,《送哥当兵》的民谣被广泛传唱:“小手绢,四方方,哥去前方打老蒋。妹送哥到大路旁,贴心的话儿对哥讲:家中事,你莫想,全有妹妹我承当。打完老蒋早回家,等哥哥回来把俺将……”“将”是山东方言,就是娶的意思。 1948年春,隋心惠被安排到三十三军民联部,担负宣传和筹粮工作。那时战争形势已出现根本转变,我军从战略防御逐渐转为战略进攻,部队士气高涨,相反,国民党军已没有了内战爆发之初那种嚣张的气焰。面对这种形势,我军把政治攻心作为瓦解敌军的一个重要策略,放在了战争的重要位置。 部队经过哪里,隋心惠和民联部其他的同志都把“打到南京去、活捉将介石”、“保家、保田、保饭碗”等标语写到哪里;打到哪里,他们就把共产党爱民政策宣传到哪里。有的是写在纸上挂在村头或贴在墙上,但大多数标语都是他们到老百姓家刮来锅底灰,加水稀释,用扫把刷到墙上的,既醒目又能保存很久。1954年,已在上海警备区政治部当宣传干事的隋心惠回山东的时候,沿途还看到自己当年随军南下时留下的宣传标语,目睹那熟悉而亲切的一切,仿佛又回到了那炮火连天的日子。但那时候最难的是征粮。多年战争,使整个国家出现粮食紧缺,为做好筹粮工作,隋心惠随部队一边战斗,一边走村串户,特别以前是国统区的群众,对解放军不了解,隋心惠和筹粮队的其他同志就不厌其烦地向群众宣传我军的“三大纪律和八项注意”,向群众讲解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并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信任。当时筹粮只是借粮,每当群众主动把粮食送来时,他们都打上借条,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借来的粮食都一斤不少地还给群众。 明请读一篇《他在平壤考入军医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