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特别报道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焦 点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法治视窗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周刊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保健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5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16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2007年7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孩子、老子、票子”  苦苦钻营想法子
择校,怪象种种说曲直

王蔚 孙绍波


    当了多年的教育记者,每到此时,总有亲朋好友以及拐弯抹角的熟人找来,让我帮他们的孩子进个好点的小学、好点的初中,甚至好点的幼儿园。说实在的,本人一没有那么深的法道,二没有那么大的脸面,三没有那么强的信心,因为十有八九要被弹回来即便是平时关系比较铁的校长,也会拉开抽屉两手一摊说:“喏,你看,一厚叠的条子,你让我解决谁好呀!”

  上周,本市教育系统调研民工子弟学校,一位教委人士感慨地说,这些年上海教育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条件也很不错了。不要说农民工学校,即使是公办学校,近年来几乎都在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上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但是,家长希冀目光所指的,仍停留在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学校上。每个区最要被挤破头的学校似乎永远就是那么几所。你说怪吧?

  可是,奇怪的还有。教育要均衡化发展的口号已经喊了多年,但某区教育局的一位老师说,其实越是“好”的学校能拿到的拨款越多,教师能获得的培训机会也越多,当然,这样的学校将来的升学率也会越高,导致每到招生季节越是要被踩破门槛,而那些薄弱学校往往就会门可罗雀。比如市中心区的一所小学,最近几年招生一直乏人问津。可同一个区里的另一所学校,校长手里托关系的条子十个手指根本捏不住,还有一些没门路的家长会硬闯进校长室直言:“校长,要多少钱,你开个价吧!”难怪社会上会流传这么一句顺口溜:“六月份考孩子,七月份考老子,八月份考票子。”

  也有业内人士对此却“见怪不怪“。黄浦区教育局的张瑞田博士把理说得很大很透:“只要就业导向没有发生根本转变,只要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很好完善,只要学历本位没有转向能力本位,要解决择校问题,无异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市教科院方建锋博士也认为,在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仍旧短缺的情况下,要求择校从社会上消失,也是不现实的。

  为了让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不如鼓励民办学校办出特色,增强竞争力,让更多的学生择校到民办。 

  本报记者  王蔚   插图 孙绍波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