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3版:投资理财
 第A24版:股市分析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科技
 第B14版:汽车·车情车趣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29版:求职
 第B30版:求职·培训·留学
 第B31版:求职·教育培训
 第B32版:求职·培训动态
    
2007年7月1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进徐家汇藏书楼

吴建中


  坐落于漕溪北路80号的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创建于1847年,是上海现存最早的近代图书馆,是我国西学东渐和东学西传的一个缩影。

  1844年法国耶稣会士南格禄等于7月抵沪后驻青浦横塘,开始搜集藏书。1847年3月,在徐家汇建耶稣会修院,同年7月竣工,其中专辟三间供藏书之用,原青浦藏书随之移入,自此藏书楼初具轮廓。此后屡经改造和扩建,在1897年扩建了一幢两层藏书楼,又称大书房、俗称“藏经楼”。徐家汇藏书楼于1956年正式并入上海图书馆,原亚洲文会图书馆、海光图书馆、租界工部局图书馆等藏书陆续由上海图书馆接收,后相继移入徐家汇藏书楼,并正式对外开放。2002年,上海图书馆在市政府巨资支持下对徐家汇藏书楼进行了全面修缮,整个工程以“修旧如旧,恢复原貌”为原则,历时近一年,于2003年1月竣工,同年5月对外试开放,7月正式向读者开放。每周六下午,徐家汇藏书楼向市民免费开放参观,它已成为上海的一大文化景观。

  现存徐家汇藏书楼为南北交错的两幢建筑。现存北楼,即大书房为两层双坡顶,砖木结构,南北立面上下设多个欧式壁柱尖券洋松窗框和百叶窗。两层的设计理念和风格迥然相异,融合了中西文化内涵。北楼上层为西文书库,上下十二格木质书架从地板延伸至屋顶,将整个空间由西向东分成六进。书架半腰有木雕栏杆围起形成上部走道,东西两侧和正中有三部硬木扶梯可拾级而上。收藏自1515年至1949年出版的8万册拉丁文、法文、英文、意大利文、德文、西班牙文、荷兰文、希腊文、希伯来文等近20个语种的旧版西文图书和期刊,排架分列为37大类286小类,其中,1800年出版的西文珍本1831种2000余册,以神学、汉学和西方各国著名百科全书和辞典为收藏特色。北楼下层原为中文书库,仿照明代宁波天一阁风格。根据汉代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承之”之说,整个空间划分为朝北一通间和朝南六开间,取其以水制火含义。木质书架顶天立地沿墙而立,上下计十二格,上部九格搁置一般书籍,下部三格略宽便于收藏大开本图书和报刊,曾收藏中国各省、府、州、县地方志达12万余册,书志2531种,以及各种舆图、年画、古钱币等,排架按照《四库全书》经史子集丛书分列五部。

  徐家汇藏书楼现藏1949年前出版的旧版外文文献32万册,内容覆盖哲学、宗教、政治、经济、语言、文学、历史等各个领域。其中,西文珍本、欧洲汉学资料、外国人在华游记、东方学资料、神学著作、旧版日文和俄文图书,在沪出版的西文报纸等最具特色。这些重要的文献资源,深受中外学术界的关注。

  如今已有160年历史的徐家汇藏书楼依然耸立于繁华的商业都市之中,发挥着文献典藏、阅览服务、文献开发研究和会展旅游等社会文化功能,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多元文化和谐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底蕴,它既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产物,更是弥足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让我们走进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去追求卓越,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

  明请读一篇《毗楼为邻好读书》。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