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 跳蚤市场应是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 |
本报记者就跳蚤市场的话题,专访了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 记者:上海需要社区跳蚤市场吗? 于海:当然。现在人们的购买能力强了,买东西很随便,家里多余的东西自然而然多了起来。 另外,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可能经常想换换口味,想把过时的换个时尚的。 记者:开跳蚤市场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你怎么看? 于海:要先开起来,发生问题了再来规范,再考虑怎么调整和改进。很多事情要尝试、发现,才能知道有多大能力能做这个事,能做到什么程度。 记者:你认为跳蚤市场在上海会受欢迎吗? 于海:上海有很多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不少人愿意尝试一种有趣的生活方式。我想,在有些社区应该会做得比较成功,在有些社区也可能会无人问津。办跳蚤市场不能一刀切。 记者:你担心它变质吗? 于海:我不悲观,也不乐观。可能有些人会把家里实在不能用的东西拿出来,或者把它变成假冒伪劣的市场。 记者:会不会有些小商贩借机来收低价二手货? 于海:据我所知,跳蚤市场一年当中只办几次,长的一次持续几天,小商贩不太可能专门利用这段时间进货。 记者:这种市场多长时间办一次比较合适? 于海:我认为,举办跳蚤市场频率不宜过高,总不能一天到晚摆摊头,居民之间的交换毕竟不是正式的交易,生活需要的大量交易不是来自跳蚤市场。最好能让大家有一种过节的享受,那就有意思了。 记者:能谈谈你在国外看到的跳蚤市场吗? 于海:5月份天气很好的时候,人们会把一个冬天积存下来的东西摆到路边,大家一边欣赏,一边讨价还价,十分有趣。我经常在这种市场上见到渥太华的市长,他告诉我,这个市场是不纳税的。 老外到这种跳蚤市场,“just for fun”(只是觉得好玩),很多人聚在一起,很开心,根本不是为了钱。能把东西交换出去,或者淘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件很开心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