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儿节” 马 佳 |
古代节日中,有三个女儿节。第一个是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也称女儿节。第二个乃农历七月七“乞巧节”,也称女节或女儿节。第三个妇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也被称作女儿节。 五月端午那天,家家户户都会给女孩子梳妆打扮, 头上插石榴花,换上新衣裳,有些还用花红绫线结成樱桃、桑椹、角黍形状,佩带在女孩身上。已出嫁的闺女也都要回娘家看望,这一天姑娘们可以成群结队盛装出游,玩耍嬉戏,故称女儿节。 “七夕”女儿节的气氛就更浓了。河南《宜阳县志》有云:“七月七夕为女节,陈瓜果,祀天孙以乞巧”,而《荆楚岁时记》则曰:“是夕,各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榆石针,陈果瓜于庭院中以乞巧”,乞求的对象自然是心灵手巧的织女。 九九重阳节被称为女儿节,与花糕有关。重阳前后,天高气爽,民间素有登高、食花糕的风俗,因为这一天家家户户要迎接出嫁的女儿回来吃花糕,回家团圆的女儿们则要向老辈人敬酒尽孝,搀扶长辈登山望远,浏览金秋美景,故也逐渐演变为女儿节了。这天娘家如果接不回女儿,就被认为不正常或不吉利。至今鄂北、豫南一些地方尚有此风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