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絮语 杨必正 |
文 / 杨必正 刚刚进入冬季的时候。看电视知道邻国的韩国大白菜供应紧张,价格暴涨,一时间国民抢购大白菜,大有引起社会动荡之势。韩国政府不得不采取免收进口关税等措施,紧急从我国进口大量的大白菜,平抑菜价,安抚国民。小小白菜却能够引起如此震动。 读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北京的白菜运到浙江,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现在已不是先生当年的日子,白菜已经在大江南北广为种植食用。白菜既是居家过日子常吃的蔬菜,也是农民当家的蔬菜品种。 白菜是后人的称谓。古人曰“菘”,以凌冬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而赞誉。白菜有大小白菜之分。大白菜也称包心菜,顾名思义大白菜个头大,长圆或椭圆球形,绿叶裹着黄心叶片,瓷白的叶片宽而厚实。小白菜成株直立,绿叶外翻,层层错开。大小白菜各有特点,也各有喜好的人群。 过去生活困难,挂在嘴边的说词是:吃白菜萝卜。现在不同了,生活好了,油水足了,“三高”人群多了。常吃白菜萝卜等时令蔬菜,既是调节胃口,又减少脂肪摄入,补充维生素有益健康的绿色食品,符合当代人推行“清淡食品”的新时尚。 写到此,我想到四百年前居然有一位县令将白菜的形象镌刻在石碑上,并赋词:“为民父母,不可不知此味;为吾赤子,不可令有此色。”他把碑石庄重地竖立在县衙厅堂上。这位县令就是时任江西铅山县的县令笪继良。 从此,笪县令每每进出县衙都会在“白菜碑”前驻足沉思。似乎以此警示自己要牢记做人为官之本。白菜的清白清淡,很有老百姓的气息。当官者不知“白菜味”怎能了解百姓生活。百姓个个都是“面带菜色”,这是任何一个稍有责任感同情心的官员所不愿意看到的。 笪县令在铅山任职六年,勤政廉洁,实现了他的诺言。他广设药铺,聘请高医,破除迷信及时遏制了瘟疫蔓延;他广招猎人,重赏除虎,安抚了乡民安全。他重典治乱,打击流氓地痞,维护一方安宁,使百姓安居乐业等等。由于笪县令政绩显著,六年后升任虔州州牧。当地百姓为怀其仁慈政德,自愿集资建了一栋“笪公祠”,把笪继良当菩萨供奉。以后“白菜碑”也移入到“笪公祠”里。香火延续两百余年。“笪公祠”倒塌后,人们又把“白菜碑”移入“报本坊”的墙上。由南宋朱熹题名的“报本坊”是一所报答父母之恩的祭祀场所。在“文革”的“破四旧,立四新”甚嚣尘上的时候,有人在一夜之间用纸筋石灰浆把“白菜碑”和所在的整面墙全部粉刷一遍,才使这一廉政教育的好教材保存下来。难怪当年马寅初被押往铅山峰顶寺囚禁,看到“白菜碑”时大大地感慨了一番,说:“如果国家的官员都有笪县令的这种境界,何愁国家无望!” 白菜,白菜碑,丰碑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