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完美的历法
众所周知,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太阳日),月球公转一圈和地球公转一圈经历的时间则分别是月(朔望月)和年(回归年)。地球自转造成一日内昼夜交替;地球公转造成一年内四季变化;月球公转引起一月内月亮的圆缺变化。但你可能不清楚,1朔望月=29.5306日,1回归年=365.2422日,均不是日的整数倍,自然也就不能直接用于人类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安排。于是,便有了编制历法的需求。
古今中外历法种类繁多,据赵君亮介绍,仅在中国,从黄帝历起,直至采用公历,提出的历法近100种,其中实际使用过的约有60种。不过,所有这些历法无外乎阴历、阳历或阴阳历三类,各有优缺点。
阴历以朔望月为基础制定历法规则,历月中的日期大体上与月亮的阴晴圆缺一致。但是,阴历历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差11至12天,与四季变化不符。赵君亮说:“如阴历某一年在隆冬过新年,那么经过15到16年后,就会在盛夏过春节。”因此,纯阴历已很少有人应用。
阳历以回归年为基础制定历法规则,符合四季变化规律,与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的要求一致,所以被广泛应用。但它也有不足,即历月日期数与月相完全没有关系。
闰四月如此而来
我国的农历则系阴阳历,兼有阴、阳两历之特征。农历以朔望月为历月的长度基础,同时,又依据地球公转周期而设置24节气,符合四季变化的规律。
农历每经32—33个历月插入一个闰月,即“19年7闰”,从而保证农历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明年便有闰四月。但农历仍有很大的缺陷——历年长度与回归年相差太大,造成假期设置、学校课程设置等某些生活上的不便。
“寡妇年”毫无依据
明年农历壬辰年不仅闰四月,而且“一年两头春”,不少人对此心生疑惑。其实,从历法规则而言,这是必然现象,正是由于农历历年的长度与回归年相差太大而引起的。
赵君亮解释说,“一年两头春”中的“年”指的是“农历年”,“春”指的是24节气中的“立春”(通常是公历2月4日)。农历春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如春节出现2月4日之前,而该年又是含有13个月的闰年,这个农历历年中就会含有两次立春,一次在农历年初,一次在农历年末。相反,如春节出现在2月4日之后,该农历年又是平年,农历历年中就没有立春。因此,把无立春的年份看作为“寡妇年”毫无科学根据,“一年两头春”也没啥稀奇。
闰月也是同样的道理,为使农历历年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而设置,并有严格的设置规则,与人类社会活动或个人活动毫无关系。所谓闰几月那年特别热,或者闰年会有凶兆不宜婚嫁等等说法都毫无科学根据。
本报记者 董纯蕾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明天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