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鹤 文 张伟 马骥玮 龙云飞 摄
[老街的麻石]
那天,大约是日头斜暮的光景,我们徜徉在嘉定的老街。
刹那间,我们被眼前一位推自行车的人,还有光彩炫目的满街麻石“灼”住了。就这样呆呆地看,人一色的剪影,长长的拖着,紧跟着主体游动;街上的石头,耀眼地、晶晶亮地簇拥着一直伸到远处,越往日头处越晶莹闪烁,一直亮到睁不开眼。
麻石、轿子、麻团叫卖声、得得的马蹄声……忽然就回到了近千年前的南宋嘉定年代,国际大都市上海底蕴原来如此地绵远醇厚。
[宝塔和瓦当]
那宝塔就是法华塔,年龄很老很老了,鎏金的塔刹、红红的立柱,甚至连简洁的栏杆,在蓝天下一色的淡定且从容,衬了雪白的观音墙,老老的塔仿佛在与檐上的“电视锅”喃喃对话。
观音墙、马头墙,一旦隐在了柔软的柳条、优雅的银杏树后,立刻就灵动起来,妙不可言;观音墙把蓝天分割出层叠的线来,会怎样?就是一部风生水起的交响乐了,多声部、多乐器,把上海的天空渲染得艺舞飞扬。
细处看,镂花圆窗,外层一圈,那是砖雕,里面则是铸铁做的花了;屋檐上的世界同样精彩:瓦当,当然是“寿”字图案,各种各样的“寿”字密密布阵层层高;再往上,当然是童子拜寿,一堂的融融和气。
[历史的胎记]
都说上海是一座西洋建筑风劲吹的城市,是一座万国建筑博览园。对,但不全对,上海的外滩、陆家嘴固然是近现代上海的“胎记”,但不是全部,上海的中华底色一样浓厚而纯正:仓城、嘉定、高桥、召稼楼,它们厚厚实实地打牢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底色。
因为这底色,上海的文化之根深深扎入中华文化泥土之中,这座城市变得文气十足、文化味儿绵醇浓郁;更加上海纳百川广浸四海艺风,上海这座城市国际化进程中便神定气闲、优雅十足,艺术因文化的醇厚而高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