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间,她经历了初到美国时两年绝对孤独的时光,因为她害怕别人笑话她那可怜的英语;如今,她是年级的学生会主席,去非洲做义工,到CNN国际部去实习,成了校园里的“风云人物”……
留学初衷:一只锁柜
你肯定想不到,一个15岁的小姑娘,勇敢地离开自己的父母,去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学习和生活,竟然是为了一只“锁柜”。
张硕在13岁及14岁时,曾经两次短期地去过美国。当时,在纽约一所学校里,她看到一个女孩从写有自己名字的锁柜中拿出一只粉色的苹果音乐播放器,“怎么可以有自己的柜子?我在学校只有自己的书桌。”那一刻,张硕感受到了自己强烈的愿望,“我想要有一只锁柜。现在想起来,可能自己渴望有一个安全的、属于自己的空间吧。”
2005年8月25日,张硕清晰地记得离开长春的日子。“那时长春还是老机场,只记得所有人都哭,尤其是妈妈抱着我哭。”说到这里张硕的眼睛湿润了。
勇闯纽约:30袋泡面
爸爸把张硕送到纽约,张硕参加了初中升高中的考试。顺利地通过考试之后,她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锁柜。“我特意到超市买了一把红色的锁头,我真的很满足。”张硕说。
刚到寄宿家庭时,“我不知道早餐吃什么,好在,我带了30袋泡面,我就每天吃半袋,30袋泡面我吃了两个月。”张硕说。
当时最让张硕无法忍受的是语言不通,“我害怕别人知道我的英语很差,所以我就天天呆在图书馆,就这样过了两年。”
可是每次给家人打电话的时候,她都会笑着说:“我很好。”后来,张硕意识到,这样的生活必须改变。从那个时候起,她开始和同学尝试着接触和交往。到高年级时,她已经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演讲。
义工经历:无法忘怀
“在美国,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做义工的体制,当时是2007年,看到很多同学到其他国家去做义工,所以我就申请去坦桑尼亚。”张硕回忆说。在那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张硕全力照顾那些比她年纪小及同龄的女孩,“她们的生活条件是我之前无法想象的,尤其是女孩子生理期的时候,她们用的是那种很脏的布,那是让我无法忘记的岁月。”她说。
从坦桑尼亚回来之后,张硕组织了一个捐款活动,“只要100美元,就够我所去的那所学校里的所有女孩子一个月的卫生用品的开销。”直到现在,她依然和那所学校的女孩保持着联系。
中美教育:都要拼命
张硕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面最大的不同是,在美国,教育的评价标准不单单是成绩,他们更多的是全面地看一个人,“他们看的是你一个时间段的成绩,如果你的文化课成绩不好,你可以舞蹈很好,体育很好。比如说,这段时间我的家庭有问题耽误了我的学习,他们会给你时间给你机会,而国内更多看重的是那张试卷,这一张卷往往会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想要成为优秀的人在哪里都是要拼命的,这个不分地域。”
“我和在国内的同学相比,我的高中有更多自我思考的时间,我一直都在想,我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怎样才能让自己做得更好,一直朝着自己阶段性的目标而努力,而不是每天都埋头于功课,无力去思考。”她说。
“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大鱼大肉,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的生活愿望达成。”这是张硕如今对幸福的理解。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