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放鞭炮:砍树》,说鞭炮是用纸一层层裹着火药芯子做成,鞭炮放过后,这纸张就无法再回收利用,这行为无异于是在砍树,因为纸张是用木材做成的。
现在我们又知道,放鞭炮更是严重地污染了空气。据报道,北京除夕夜因燃放鞭炮,Pm2.5的小时浓度升高80倍,有些地方甚至达到中重度污染。
Pm2.5是个新名词,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被人吸入肺内,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的二十分之一。Pm2.5颗粒小,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空气质量影响更大。
现在我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民俗还是要环保?“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魚与熊掌不可得兼,怎么办?放鞭炮是民俗,是过年气氛的体现,爆竹声中一岁除,鞭炮声震耳欲聋时,不是除夕夜就是初五迎财神,不放鞭炮,冷冷清清,年味寡淡,无滋无味,兴趣索然,那就放吧?你放我放大家放,不说噪音闹心,不说浪费纸张,不说鞭炮可能伤人,光说这Pm2.5暴增,严重污染空气,这代价就难以承受。尤其是初五零时迎财神之刻,全城高楼大厦的窗口,马路边弄堂口,到处火光闪闪,硝烟弥漫,“炮”声隆隆,空气中飘散着浓重的硫磺味。初五白天上街,天空中必定是黃色的雾霾浓郁地密布在低空,能见度极低,连阳光也似乎透不进来,这时的空气里,不知道有多少有毒有害的物质,这可是全被我们吸到肺腑里去了呀,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倒可能是干净的,有毒有害的微小颗粒全粘在我们的肺腑里血管里,我们的肺成了空气清新机了。我们是要民俗还是要健康?
民俗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行为,当然不应舍弃,也舍弃不了。北京曾经有过禁放鞭炮烟花的禁令,但最后还是因无法令行禁止而放弃了。由此可见民俗的顽强生命力。但我们恐怕也应明白,古代地广人稀,物资贫乏,放几个焰火鞭炮不会影响空气质量,如今城市里人口稠密,尤其是京津沪穗深这类大城市,小小地方聚集着一千万至两千多万的人口,现在物资又比古代丰富许多,放起鞭炮焰火又没有什么节制,一味只图自己尽兴,这么你我他大家兴高采烈地放,最后有毒有害物质又被你我他大家吸进肺腑里,完成一个循环,值还是不值?这民俗要不要改一改?
西方的基督教在十六世纪时就出现过宗教改革,因为原来的旧教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马丁·路德、加尔文等的宗教改革,把勤奋、节俭、经商致富、财富积累解释成是上帝的旨意,是受命于上帝,这就适应了,于是乎新教就兴盛起来,资本主义也得到迅猛发展。我们的放鞭炮民俗,也应该有人出来设计一番,改革一番才好。香港人的办法是发明电子鞭炮,有气氛有声响而无污染,但内地却不太接受,有没有更好更周全的改进方案?
我在十多年前,也年年春节放鞭炮,因为小时候正逢“文革”,只放过很少量的小鞭炮,人到中年补一补孩童的乐趣。当我知道放鞭炮浪费纸张后,我就不放了,现在知道了Pm2.5的知识,我更不会去放了。因为,稍稍改掉一点点自己的习惯行为而有利于环保和健康,这是值得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