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大师内心世界
喜欢芭蕾的人,大多熟悉尼金斯基。这位芭蕾明星,虽然只是在上世纪初短暂地闪亮于舞台十年,却因为对现代芭蕾的卓越贡献,至今在舞者们的心目中光彩未灭。诺伊梅尔更是出了名的尼金斯基迷,他收藏的有关尼金斯基的物品,几乎能开办一座博物馆,如今年届七旬,依然“爱心不减”。12年前他创作的这部《尼金斯基》,已成为汉堡芭蕾舞团的保留剧目。他说:“我喜欢尼金斯基,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杰出的艺术家,还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了解。用芭蕾呈现的《尼金斯基》,本身不是一部让观众去解读和理解的‘纪录片’,而是通过感受,来体验这位芭蕾大师丰富的内心世界。”
再现奇才艺术人生
担任汉堡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近40年的约翰·诺伊梅尔,已创作了上百部芭蕾作品。他介绍说,“《尼金斯基》这部舞剧的开始场景,定格在1919年尼金斯基人生的最后一次演出,表演的是《上帝的舞蹈》。由于精神分裂,他后来与疾病纠缠了30年。”那时的尼金斯基,是风靡全球的佳吉列夫舞团主要演员,还担任巴甫洛娃的舞伴。他不但出色地主演了许多舞剧,还创作了《牧神的午后》《春之祭》等一批打破传统规范的芭蕾舞剧。但是,精神分裂症导致他被关入了疗养院,即使弗洛伊德、荣格等精神病专家对他悉心治疗,也无济于事。
笔触伸向灵魂深处
诺伊梅尔介绍说:“这部舞剧的上半部分,我用各种场景舞段,描写了他在病中对各种人物关系的回忆,如他与老师佳吉列夫的矛盾,与妻子罗莫拉的关系等。”佳吉列夫造就了尼金斯基,但是,尼金斯基与罗莫拉邂逅后私自在南美闪电结婚,导致佳吉列夫一气之下将尼金斯基从舞团除名,后来,罗莫拉红杏出墙也造成了尼金斯基的精神创伤。“舞剧的下半场,我把笔触伸向尼金斯基的灵魂深处,探寻他精神分裂的病因和依然丰富的内心世界。也许,在全剧结束的时候,观众会和我一样,在‘不是他疯了,而是他周围的世界疯了’这样一个结论中,感受到心灵的震撼。”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