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捷,1982年出生,曾留学加拿大,曾做过证券业白领,去年辞去高薪职位,和丈夫经营起一家快乐小店“调一调”,让顾客在此调换物品,也调换心情。
辞掉高薪的白领工作,合家经营“旧货铺”,80后海归陈捷的选择令许多人费解。她的这家小店可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旧货铺,而是让顾客以物换物、交换心情的时尚店铺,开店一个多月,几乎每晚都不能按时关门。小店受欢迎,陈捷自然开心,她更快乐的是,调换了一种生活方式,也给自己调来了好心情。
小路上的另类小店
从虹口足球场旁的大路,转进僻静的同鸣路,路边除了一两家杂货店,几乎嗅不到任何商业气息。在一幢老式居民楼的大门楼梯口旁,“调一调”的店招并不醒目,卷轧门边白墙上贴的两张纸头,却透露出小店的另类气息。
“希望人们通过闲置物品的交换,学会珍惜与分享。”
星期日上午10时许,小店还没开门,已有几个附近居民样的人驻足观望。没过多久,卷轧门哗地一下拉开了,开店门是陈捷的“最佳”也是唯一的员工——不拿工资只干活的陈爸爸。昨晚店里又是10点多才关门,回去小两口还要更新微博,早上起不来,全指望老爸了。
陈爸说着,从店里拎出一块自制海报放到门外,上面的话写的颇有味道:“能交换的,是一件物品,也是一段被遗忘的故事,你来,故事又重新开始。”后来知道,店里的海报全是陈捷从事平面设计的丈夫廖笋的手笔。
换物小店受女生欢迎
店里面积小、乾坤大。十几平方米的空间里,从上到下摆了个满坑满谷。墙上,老式闹钟、古旧的花瓶、旧钢笔、老唱片;地上,加湿器、电话机、CD、书;架子上,国外带来的手工雕饰、茶杯、小饰品、明信片;头上挂的,帽子、包、挂饰、围巾;贵重一点的摆在最里面,那里大都是廖笋的朋友拿来的老式相机。
不到20分钟,小店里已经挤得水泄不通,路过看着好奇的、以前来换过的回头客、网上知道这家店特地找来的都有,这里最受女孩子欢迎,这边淘淘,那边淘淘,眼睛都不够用。
店里的物品交换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与物品的主人协商,双方都愿意的话这笔交易就成立了。另外一种就是拿来闲置物品,与店主协商一个价格,这个价格就是信用额度,顾客可以用这个额度“购买”店里其他的交换商品,额度不够时,还可以采取现金支付。当然,也可以直接购买店里的物品。
交换物品也分享心情
旧物调换商店的概念,来自海外。曾经在加拿大留学工作4年的陈捷,一直喜欢那里的跳蚤市场和旧物商店。2007年回国后,她对那种淘旧物的感觉念念不忘。去年,她借去北京出差之机,考察了当地一家调换商店,出差6天,有4天都是泡在那家店里。
“回来就决定,开!”陈捷太喜欢那种感觉了,今天不知道明天店里会来什么新东西,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丈夫廖笋则比她还急。
廖笋主意多,有一次,一个顾客有意无意间说了一句:“来了这里,我的心情可以变好吗?”廖笋由此得到启发,在店里开辟了两个交换心情的抽屉。“写下你的心情,你也可以挑走一个心情,让别人分享你的快乐或者分担你的痛苦,你也得到相应的回报。”廖笋说。
11时许,小店的主人陈捷和廖笋终于亮相了。一头短发的陈捷穿一条格子裙,外套一件宽松毛衣,一脸的平和宁静。一进店门,她就忙起来,有个小姑娘带来两顶帽子、一本书和几件小东西要求交换。
“这几件加在一起估价10元,帽子我们不大要收的,所以算不上价钱,你要换的东西贵一些,还要补上15元。”一笔生意谈了足有5分钟,说来说去都不过是10元左右的价格,从前做证券手里进出都是大手笔的陈捷,不知道是哪来的耐心做这些小买卖。她自己给的答案是:“以前是帮别人打工,累,而且有压力,现在不同,累也开心。”
陈捷的小店让退休的陈爸爸陈妈妈也忙碌起来。陈妈妈负责每天的中饭晚饭,这个钟点,她又该打好包,准备骑上脚踏车来送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