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走访本市第一家大型“公建民营”福利院——闵行区中谊福利院。“文化养老”是他们摸索出的一条健康养老新路子。“公建民营”是一条正在探索中的养老道路,有助于提高公共资源利用率,让更多老人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也能通过灵活的运营机制,促进养老机构服务水平的提升。
本报记者 姜燕
1.琴声与歌声驱散心中烦恼
住进这里的老人,原来各有各的烦恼,一段时间之后,大多数都像脱胎换骨一样,把原来的心事全放下了,开开心心享受起老来的乐趣。以前患有严重抑郁症的陆雅平是个最典型的例子。
一年多以前,刚住进这家福利院时,由于家中发生了一场大变故,68岁的陆雅平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走路低着头,不愿意见人,甚至连话也不愿意说。而前不久的一个下午,记者在福利院大堂见到她时,她正满面笑容地弹着钢琴,为几位老年朋友伴奏,十指有力地在琴键上翻飞,一串串充满生命力的音符从她的指尖流淌出来。
到底是什么解开了她的心结呢?原来,一些老年朋友喜欢唱歌,福利院就特地买了一架钢琴,供老人们弹琴唱歌。慢慢地,这些爱唱歌的老人们组织起一支老年合唱团,每周都在固定的时间练习。陆雅平住进福利院后,院方从她儿子口中得知她曾经在老年大学学过两年钢琴,便请合唱团的老人们拉她去弹琴,老人的儿子也劝妈妈重拾旧时的爱好,以排解内心的痛苦。
音乐和团员们的笑容融化了陆雅琴心中的坚冰。渐渐地,她又爱上了钢琴,爱上了唱歌,除了合唱团的排练,每天一有空,她就会到钢琴前练习,在琴声中放松自我,纾解心结。在音乐与美的享受中,天地宽了,心也宽了,过去想不通放不下的,现在全放下了。问她现在的感受,她笑着说:“两个字:舒畅!”
合唱团里还有几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失忆。正在钢琴边引吭高歌的沙临桢老人今年82岁,别人刚交待的事情,他答应得好好的,扭头就忘记了,每次排练都得有人专门去喊他,可唱起歌来,他一点不比别人差。在这架钢琴前,也不分专业不专业,谁想弹都可以,有个老人用一个指头弹出一支曲子,大家照样听得开心。
2.“快乐星期二”让老人更充实
福利院创办两年多,摸索出一条“文化养老”的路子,院长陈晖说,福利院不能光解决老人的吃喝拉撒睡,还得想办法解脱他们内心的孤独,让他们的内心获得满足,“老人到了这个岁数,吃喝不讲究,在全面做好吃住、医疗保障的前提下,最重要的是让老年人的内心得到安慰和充实。”陈晖感慨地说,老人们缺少关心,缺少对自我价值的认同,要通过文化活动把他们身上的光和热激发出来。
除了合唱团,院里还有各种各样的文体组织,如书画班、剪纸班、门球队、拳操队,每个月举办大型文化娱乐活动、老年人象棋比赛。院领导还从社会上寻找了11家共建单位,引入社会力量,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每天,还有志愿者来到福利院。有老人喜欢下棋,就有专陪下棋的志愿者,有人喜欢剪纸,就有会剪纸的志愿者来上课。连外地来的护理员都成了临时“演员”,在老人烦闷的时候,唱上几段家乡戏为他们解闷。
“快乐星期二”,是老人最喜欢的活动,每到周二下午,福利院大堂就像过节一样,利用院里专设的大舞台,老人们各显神通,争着上台表演才艺,有变戏法的,讲故事的,还有猜谜的。台上的人热闹,台下的人也不闲着,爱跳舞的老人自由组合,跳起集体舞。有些老人腿脚不灵便,可一到这天,就吵着让人推着轮椅送他下楼参加活动。
最近,院里又要开始一年一度的评选活动,要评出文明老人、和谐老人、爱心老人和活力老人,有竞争力的正摩拳擦掌,准备为自己拉上一票呢。
“国内的福利院一般比较忽视文化氛围的营造。我们在实践中,尝试把文化兴院放在突出位置,努力满足老人精神需求。”陈晖说,日本一家养老机构来上海参观考察,跑了几家福利院后,由衷地赞叹,中谊福利院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因为这里的老人脸上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快乐。
3.门上的水果图展示体贴和关爱
既为福利院,文化固然重要,但吃喝拉撒睡照料得周到,还是老人和家属起码的要求。福利院的餐饮,干净清爽是放在第一位的。陈晖说,油是超市买的,菜是定点采购的,福利院开业两年多,没有老人因为吃食堂的饭拉肚子的。说来也怪,一般养老院总有股怪味道,可这里没有,空气里透着清新,连住的需要全护理老人的护理区也嗅不出异味。老人个个清清爽爽的,衣被床铺整整齐齐。11楼的楼组长高伯英是江苏淮安人,今年39岁,照顾老人耐心周到,晚上有老人睡不着了,她就在走廊里陪着聊天,一陪就到很晚。
院里的细心之处更是无处不在。福利院每个房间的门口,都贴着不同的蔬菜水果图,原来有老人总走错房间,院方从特奥会的图案铭牌里得到启发,借鉴过来方便老人记忆;最早的病床用的是标准的医院用床,后来发现床太高,福利院老人上下床次数多,不适合使用,从那以后订制的新床便将高度降低了10厘米;院里用的热水瓶,考虑到老人拎不动太大的,倒水可能会烫伤,特地买了小号的;跑步机、洗澡椅,配的都是专门给老人用的……
这天中午,倪静仪的儿子来看望她,陪她吃了个午饭后走了。老人回到房间,坐在椅子上,和她的两个异姓姐妹聊起天来。看她的气色、眼神、说话、走路和织绒线的样子,根本无法想象她已经90岁高龄,而和她共居一室的陈金宝和吴三囡,一个91岁,一个89岁。到老来在这里聚首,真是种缘分,三人相处得特别融洽,成了大家羡慕的异姓姐妹。
和倪静仪同住一个房间的陈金宝老人边织绒线边说,来之前,她着实思想斗争了一个多月,就怕进了养老院被邻居瞧不起。最后一咬牙来了,现在让她走她还不情愿呢。“我从前关节不好,心脏不好,现在都好了,药不吃了,睡也睡得着,饭也吃得下,人都长胖了,哪能想得到还有介好一个福利院呢。”
陈晖介绍,福利院开业两年半,有1000多名老人住进来过,现在在院的还有600多名。老人主动选择离开的连1%都不到,有的转到别的福利院没几天就和子女吵着要回来。
4.“经适房”养老院可能是未来趋势
中谊福利院的大楼,是由闵行区政府建造的一栋办公楼改建的,房间大。这正好顺应了中谊福利院“公建民营”的想法,一房多床,最多的一个房间有6张床,可接纳更多的工薪阶层入住。
资料显示,目前上海人口平均寿命已达81岁,人口老龄化正日益成为上海加速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严峻挑战。上海人口老龄化2010至2020年间将经历一个高速发展期,2015年,上海老年人口预计约占户籍人口的30%。上海市政府鼓励扶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养老福利机构的建设和运作。截至2008年底,全市共有养老机构582家,养老床位总数达80554张,占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的2.7%。其中,社会办养老机构295家,床位42186张,占总床位数的52.4%。养老机构的缺口巨大,大批需要入住养老院的老人仍在排队中。
“以我个人的理解,政府应建更多‘房间大、一房多床’的养老机构,也就是要靠养老院里的‘经适房’,基本满足最困难的人群养老。”陈晖说。
2009年,闵行区实行社会事业改革试点,由政府投资1.1亿元建立了中谊福利院,经营由民营企业接手管理,属于“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也是上海市率先“吃螃蟹”的一家单位。陈晖告诉我们,不远的将来,希望能建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老年公寓,把文化养老的追求融入其中,引入候鸟式养老理念,提供老年大学、老年保健康复等更加完善的养老配套服务,以适应市场需求,为申城中高端人群创造良好的养老环境。
相关链接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是指在新建养老服务机构时,各级政府摒弃过去那种包办包管、高耗低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办管分离的发展思路,由政府出资,招标社会组织或服务团体去经办和管理运作,政府则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负起行政管理和监督的责任。由此打破公办养老机构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体制弊端,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般说来,“公建民营”属于国家建设福利型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或护理型养老服务机构所采取的常规做法,这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很常见。
“公建民营”养老机构的要求很严格:首先,这种福利型养老服务设施或养老护理机构,要解决老年人群中高龄、失能失智老人对专业养老护理服务的需求,并优先保障“三无”、“五保”、军烈属和经济困难的低收入老人的护理服务需求;
其次,必须建立和实施基本的公共财政政策,明确政府承担基本养老服务职能的责任,才能使各级政府真正成为这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和养老护理服务机构建设的投资主体;
第三,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完善配套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以及一套完备的检查监督机制,才能使这种做法依法依规、公平有序地进行;
第四,这种做法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紧密相关。在经济尚不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只能先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有财政承受能力的地区做起,再逐步推展到全国。目前在那些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限于财力不足,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养老护理服务机构,离大面积推行“公建民营”还有相当距离,只能先从“民办公助”做起。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财力的增强,才可以逐步让位给“公建民营”。
(摘自《养老》杂志2011年10月号,作者系全国老龄办副主任 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