诞生于1亿年前的朱鹮,到1981年全世界仅在陕西洋县发现7只野生朱鹮,珍稀、濒危程度超过大熊猫。
30年时间,中国创下人类拯救濒危物种奇迹,朱鹮从仅存7只,“壮大”到野外上千只,人工饲养803只,并远赴日本、韩国,实现了当地的朱鹮“复活”梦想。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日本馆就以朱鹮为主角,讲述了一个拯救朱鹮的故事,打动了千千万万参观者。
????今天上午,记者从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研究中心获悉,10只有着“国际保鸟”和“东方宝石”美称的朱鹮将离开西安终南山,于下周落户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野生动物园也因此成为国内唯一展出朱鹮的野生动物园。
从陕西洋县发现野生朱鹮之处,到世界上最大的人工繁育朱鹮基地,记者在陕西一路追寻拯救朱鹮、繁育种群以及朱鹮落户上海的曲折之路。
历时3年,5万多公里寻觅路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苏联、日本、朝鲜等地不断传来朱鹮灭绝的消息,全世界把拯救朱鹮的希望寄托于中国。临危受命,中科院动物研究所鸟类专家刘荫增组成“中国朱鹮专题考察队”,于1978年出发,开始了艰难的朱鹮寻觅之路。考察队沿着曾经有朱鹮分布的河北燕山、河南中条山、山西吕梁山、安徽大别山、辽宁千山山脉等地细致搜寻,遍及14个省份,历时3年,行程5万多公里,一路千辛万苦却未能见到朱鹮踪迹。
最后一站,考察队来到秦岭南麓、汉水之滨的古城洋县,朱鹮还是无影无踪,难道野外真的没有朱鹮了吗?决定撤离洋县前,刘荫增来到县城电影院,拿出朱鹮幻灯片,让放映员在电影前进行加映“朱鹮专题片”。家远在70公里外深山的农民何丑旦,那晚正好到县城办事,也正好进了电影院,看到屏幕上出现的“长嘴鸟”,何丑旦叫了起来:“四郎金家河有哩,我几天前还见到过!”闻讯赶来的刘荫增喜出望外,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立刻带上考察队,让何丑旦带路,赶往金家河,果然在傍晚时分看到一只朱鹮闪电般从空中掠过,飞向了远方。真有朱鹮,考察队跟着朱鹮翻过一座又一座山,来到了仅住着7户人家、海拔1100米的深山姚家沟,在一株百年青冈树上发现了一窝3只朱鹮,随后又在不远处发现了4只朱鹮,总计4大3小7只朱鹮。这一发现立刻轰动全球——拯救朱鹮有了一线希望,希望在中国。
护鸟队员在朱鹮栖息树下入眠
7只生活在秦岭深山的朱鹮带来了拯救这一极濒危物种的希望,该如何保护并复壮朱鹮种群?
因有日本笼养繁衍“易地保护”失败的先例,捕捉朱鹮进行人工保护繁殖、易地保护被否决,原栖息地保护加上易地保护“两条腿”走路方案得到各方认可,“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成了姚家沟的“第8户人家”。
为保护朱鹮,洋县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朱鹮活动区狩猎行为被严禁了,砍伐树木行为被禁止了,化肥农药不准再使用了,开荒、放炮等会“吵”到朱鹮的行为也都被列入了禁止范围。
洋县组织起了1支由10多人组成的朱鹮护鸟队,朱鹮飞到哪里,队员就根据无线电定位系统,骑着摩托车追到哪里。
晚上,朱鹮栖息在树上,队员就在树下就地入睡,就这样一刻不离地保护着珍贵的朱鹮。
上海鸟类专家妙施“补蛋技术”
最初的10多年,朱鹮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但繁殖一直不尽如人意,产蛋少、孵化率低、软壳蛋多、孵化成活率低下等困扰着鸟类专家,朱鹮种群数量增长图上,朱鹮数量一直是一根上升极其缓慢的平直线。林业部向陕西朱鹮保护部门推荐了上海动物园鸟类专家何宝庆,1993年,何宝庆抵达洋县,上海专家开始担当朱鹮种群复壮的历史重任。
何宝庆是国内知名的白鹳专家,来到洋县后,经过反反复复钻研,何宝庆将白鹳繁殖中的“补蛋技术”大胆地应用到朱鹮的繁殖之中。简单来说,“补蛋”就是在朱鹮下蛋时,偷偷地从巢中“偷”走鸟蛋,“骗”朱鹮“蛋还未产够”,促使朱鹮继续努力“产蛋”,因为朱鹮的产蛋本能要求它产够2至4枚蛋才能算完成任务。“补蛋技术”让朱鹮的产蛋量一下子提升了一倍左右。何宝庆育雏技术又帮助人工哺喂雏鸟提高了存活率,这一技术的关键点就是雏鸟刚刚人工孵化出壳后,如何为雏鸟准备“婴儿食品”,要做到像朱鹮“爸爸”“妈妈”一样用嘴咀嚼出来的食物样子。
在朱鹮的保护繁殖、扩大种群过程中,中国鸟类专家想出了许许多多妙计,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繁殖难题,在饲料配置、孵化率、雏鸟成活率等重要环节解决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比如,朱鹮小雏生长到20日龄前后,往往会发生小雏从巢中掉落摔死现象,保护人员就在树下布上了绿色尼龙保护网,小宝贝们即使跌落下来也无生命之虞。再比如,蛇是朱鹮天敌,常会爬到树上吞吃朱鹮蛋和刚出壳的雏鸟,保护人员就在树干安装刀片、挂伞形防蛇罩等,甚至常常在朱鹮筑巢的树下进行人蛇大战。
到了上海将有更多展示机会
在秦岭北麓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有一群默默为朱鹮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张军凤是研究中心朱鹮科科长,数年前,为解决张军凤夫妻分居两地的困难,组织上将她安排到丈夫所在城市某街道工作。但离开朱鹮才几天,张军凤就像丢了魂一样,结果她又回到了终南山脚下的研究中心。2004年初,禽流感来袭,为保护朱鹮,研究中心工作人员硬是在一夜之间,把朱鹮转移到深山中,并坚守了半年多时间,工作人员形容那段时间“像原始人一样生活”。
“守护朱鹮需要科研工作者耐得住寂寞,保护朱鹮需要更多的人认识朱鹮、了解朱鹮”,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者这几天正仔细地为即将远“飞”上海的10只朱鹮检查身体,安排行程,“到了上海,朱鹮有了更多向世界展示的机会,将唤起更多的人加入到朱鹮保护行列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