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颈骨折曾被称之为高龄老人“人生最后一次骨折”。因其常发生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群,加之股骨头自身血供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几率很高。以往的保守治疗策略(如牵引、外固定等),需要患者长时间卧床限制活动,生活质量极差。同时,可能由卧床不起“引发”的心脑血管事件、肺炎、尿路感染、褥疮等并发症,也将随时危及患者的生命。
本报讯 (首席记者 施捷 通讯员 刘蓉芳) 102岁的沈老婆婆在家跌倒,不幸左侧股骨颈骨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团队缜密评估,大胆一博,只用30分钟时间就完成了“股骨头置换”的全部手术步骤。今天上午,在骨科医护人员的护送下,拄着助步器的沈老婆婆走出了病房。
一跤摔出骨折剧痛
五世同堂的沈老婆婆虽然平素生活基本能自理,但2月20日不慎一跤造成的剧烈疼痛,却令老人家备受煎熬,几度出现神志模糊等精神症状。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接诊之后,骨科曹云主任医师团队与内科专家的联合会诊,均认为老人各脏器功能已明显退化,机体代偿能力差,原则上不宜实施手术。
手术或不手术,对一位骨折的百岁老人都将意味着什么,医护人员心里很明白。然而,骨折才过去短短两天,沈老婆婆已被病折磨得不成人形。面对老人家表现出的强烈求生欲望以及家属的信任和重托,专家们决定重新评估手术的可能性,比如能尽量缩短手术和麻醉的时间,术后良好的护理和康复训练,等等。
术后10天可以下床
骨折第4天,由骨科曹云主任医师主刀,沈老婆婆接受了左侧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手术。从麻醉诱导、插管、摆放体位起,医生们配合娴熟,有条不紊,只用了30分钟,便完成全部手术步骤,术中出血量仅100毫升。在皮肤缝合完毕后数分钟内,老人家便恢复了意识。手术第二天,毕竟年事已高的沈老婆婆出现了心率增快、呼吸急促等“急性左心功能衰竭”的临床表现。医院组织骨科、心内科、呼吸科专家再次进行全院大会诊,对患者术后的补液、护理、支持方案做出了及时调整,终于化险为夷。术后第10天,在曹云主任医师的鼓励下,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开始下床站立、活动,目前已能借助助行器行走。
据介绍,这是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本月内第二次欢送百岁老寿星康复出院。两周前,99岁的仲老伯骨折后也在这里接受手术并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