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好听
谷歌2004年上市时,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在给股东的公开信中说,谷歌“不是一家墨守成规的公司”,而是专注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封信如今已成为“网络版《大宪章》”。
更早时候,史蒂夫·乔布斯曾坚称:“是否成为公墓中最富有的人,我无所谓……每天晚上上床时说‘我们做了好事’,那才是我最关心的。”
如今,硅谷涌现新一批偶像。和前辈们一样,他们也都标榜自己动机高尚。社交游戏公司Zynga去年上市,创始人马克·平卡斯满含深情地说:“游戏应该做好事。我们要通过每天的工作帮助世界。”
“脸谱”上市时,创始人马克·朱克伯格承诺要用类似的哲学思想引领社交网络。他说:“简单而言,我们不是通过服务赚钱,而是用钱创造更好的服务。这些天来,我看到越来越多人愿意使用这样的公司提供的服务:它们相信有比利润最大化更重要的东西。”
贪婪本色
金融危机以来,见识了华尔街诸多骗术之后,上述言论显得尤为可贵,但占据道德高点并不意味着这些硅谷“圣贤”真的表里如一。他们穿着套头衫、牛仔裤,骨子里却和19世纪后期那些西装革履、头戴礼帽的企业家一样贪婪,藏着“强盗资本家”的本色。
和一百多年前的铁路、钢铁、银行和石油大亨们一样,硅谷的新企业家们利用技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高效,但同时也制造着最大的经济混乱和社会不平等。
无视版权
公司赚钱的捷径不一定靠降低成本,他们还有其他“门路”,比如盗版。谷歌和其他网络公司经常被批侵犯版权,尤其是涉及那些并非由他们公司自己制作的音乐、视频和文字作品等。
这一趋势导致两部反盗版议案出台。一部是众议院提出的《禁止网络盗版法案》(SOPA),一部是参议院提出的《保护知识产权法案》(PI-PA)。议案一经提出,硅谷上下一片紧张,因为草案一旦通过,将迫使互联网公司屏蔽那些无视美国版权法的外国网站。
侵犯隐私
如果说硅谷涉嫌盗版尚属无心之举,那么泄露用户隐私则是有意为之。只要在社交网站的隐私设置上稍作手脚,或者稍微改动一下手机程序编码,广告商或政府机构就可以在用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轻而易举获得用户资料。
也许是受硅谷“利他主义”自我宣传的迷惑,或者疏于追踪技术的快速更新,华盛顿至今仍主要仰仗行业自律来应对隐私泄露问题。显然,这样做效果寥寥。几乎每天都有网络公司或手机公司“越界”侵犯用户隐私。
此外,“突破限制”是黑客文化的核心之一。“他们参加‘黑客马拉松’活动,解决各种问题,的确会有一种使命感,”斯坦福商学院主任加思·萨隆说,“这看起来有些古怪,但所有参与者都感到极大乐趣,因为这里唯一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
对于硅谷侵犯隐私行为,你可以解释为部分编写代码的工程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社会责任,也可以说是公司文化的产物,就像“脸谱”座右铭所言——“快速行动,破除陈规”。无论何种解释,事实是,网络上有太多途径对个人资料进行交易。
唐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