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机构常打出“不满意无条件退款”的承诺,但其中多存猫腻。所谓“无条件”,在遇到消费者真要退款时往往条件苛刻,或者遭遇“拖时间”战术,拖出承诺时间后消费者便遭遇了投诉无门。
读者周小姐告诉记者,她之前报读了某培训机构的英语课程,并先预缴了500元的定金,谁料2次试听过后,发现班里外教有点“捣浆糊”。周小姐因此想要退款,并表示对方称承诺“不满意可退款”。谁料这时,对方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翻转,表示500元定金即是2次的试听费,并反咬一口称,“我们没有问你预收学费,就是给你试听,不然2堂课何止500元。”
猫腻二 “名师”出自何门?
在报读培训课程时,有些消费者往往很看中老师的素质,宣传机构为其标榜的各种头衔是否却有出处?作为一般消费者往往很难考证。更何况,根据相关规定,大学在职教师是不能在培训机构上班的,于是乎一些培训机构就会以英文名充数,让报读者愈加一头雾水。
业内人士坦言,培训机构喜欢用“名师”招揽学员,但其实大部分都是临时聘用的,不是专职教师。比如考研班,某几位老师已成口碑,培训机构便以此拿作卖点,但合同中又没有明确说明这些老师会来上几次课,半途换人的情况频繁出现。
猫腻三 开班时间拖拉
张先生之前报名参加了一家英语培训机构的基础课程,学费15888元。在办理相关手续时,对方承诺课程将在半个月内开班;可当他按期去参加培训时,却被告知没有提前预约、报名人数不够不能开班,遭遇了无期限拖延。
业内人士提醒,除少数大型的培训机构外,一般培训班的相关信息都是由老师口头告知,其中隐含猫腻。
猫腻四 办学资质存疑
相关法律界人士告知,消费者在报名前一定要了解该培训机构有没有培训的相关资质,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有无备案。据相关统计,教育培训市场鱼龙混杂,一些没有资质的小型培训班泛滥,消费者即使与这样的培训班签订了合同,也是不能成立,一旦培训机构瞬间蒸发,学费难以索回。
此外,还要看该培训机构有无办学能力。有些培训机构经营范围有限,往往只看重市场利益,没有专门的教师或专家培训专业课程,收取学费后还会将学生转交给第三方培训班,成了“中介”。
业内人士对此表示,这都是利益使然。培训机构五花八门的招生方式让整个培训行业危机四伏,现在的不少培训机构已经把赚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至于培训内容是否适合、培训方式是否科学,被放置在边上,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以运转正常的外语培训为例,一般一年的花费在2万元以上,而租金、员工工资、广告等费用加在一起,一般只占到学生所缴纳培训费用的一半左右;也就是说,培训机构的利润率普遍在30%-50%以上,只要招收一个学员,培训机构就会从这个学员身上赚取八千到一万元左右,招收一百个学员就意味着有近百万元净收入,所以现在的培训机构不惜通过各种手段,甚至欺骗进行学员招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