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下午,上海儿童艺术剧院的青年演员邵诣又来到了大连西路230弄内的曲阳街道阳光之家。“邵诣哥哥!”“林志军!”学员们见到他都开心地叫了起来。见大家正在加工一种泡沫杯刷,邵诣坐下来和他们一起干起活来。劳动结束,邵诣又带领他们唱歌、游戏,俨然亲密无间的好朋友。
一个是搞艺术的时尚年轻人;一群则是阳光之家的青少年,他们是怎么成为朋友的呢?学员们又为什么叫邵诣“林志军”呢?
缘起一出儿童剧
邵诣和阳光之家的孩子们缘起一出儿童剧。
2008年,中福会上海儿童艺术剧院排演了反映阳光之家的话剧《灿烂的阳光》,邵诣扮演剧中主人公、智障少年林志军。编剧杜村选择了胡锦涛总书记曾视察过的虹口区曲阳社区的阳光之家作为体验生活点。而林志军的原型就是这里的学员贺志军。20来岁的贺志军中度智力残疾,说话嘴里像含着橄榄,原本怕被人嘲笑,躲在家里不出门,来到阳光之家后,他变得活泼开朗、乐于助人,还当上了班长。
演过电视剧、拍过广告的邵诣是个帅小伙,之前从未近距离接触过智障人,也不知道阳光之家是啥地方。为了演好角色,他一次次来到曲阳阳光之家,和这些学员一起上课、劳动,观察贺志军和其他学员的一举一动,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琢磨他们的内心世界。他很快抓住了智障青少年的语言、表情、动作等特征,连贺志军讲话的样子也学得惟妙惟肖。接触时间长了,他也发现了他们身上许多可贵的东西,如单纯自然、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他们尽管受到过冷眼,但也渴望友情。邵诣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他们。
2008年10月,《灿烂的阳光》在曲阳文化中心首演。这是全国第一部反映智障青少年生活的戏剧,生动而感人。首批观众中,有戏剧专家,有残疾人工作者,也有贺志军等40多名阳光之家的学员。
舞台上,邵诣把林志军演得活灵活现,智障孩子在舞台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许多老师和家长都流泪了。甚至有观众问:这个演员本身是不是智障人?谢幕时,贺志军等学员冲上舞台,紧紧抱住邵诣,用朴素的行动表达对这个演员哥哥的喜爱。
演出成功收获友情
3年多来,《灿烂的阳光》在上海的剧院、高校、社区演出,还到全国各地巡演,共90多场,深受好评。这出戏的创作初衷是呼唤更多的人关爱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而戏外的贺志军们首先收获的,是戏里“志军”的深厚友情。
“你平时玩电脑游戏吗?”一个名叫祝玉辰的男生问邵诣。“玩的。”邵诣答道。“你玩什么?”“我踢足球。你呢?”“我开赛车,我喜欢麦克拉伦!”他们无拘无束地聊天,不时爆发出快乐的笑声。
这是记者在曲阳阳光之家见到的一幕,这也是很常见的情景。邵诣成了阳光之家的编外志愿者,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去看他们,一去就是一个下午,带着学员们表演节目,唱歌、跳舞、弹琴……不少学员都有各自的才艺,有一个考出了钢琴六级,有一个会变魔术;还有几个经过学习和培训,已经到外面就业了。说起这些孩子,邵诣也很自豪。还有学员问他要QQ号,邵诣给了他们,有时在网上还聊聊天呢。
2010年,邵诣因这出戏而获得了上海戏剧最高奖——白玉兰奖,获得了8000元奖金。他拿到奖金后,首先想到的是阳光之家的学员们,他们比普通人困难,这点钱可以帮助他们。于是,身为党员的邵诣在党的生日这一天,来到曲阳社区阳光之家,找到负责人何雯老师,将奖金送到何老师手中:“上海世博会正在举办,买些门票,让大家也去看看世博吧!”
作为一名儿童剧演员,邵诣平时的收入并不高。他的举动让何雯老师、志愿者以及所有学员深深感动了。曲阳街道给邵诣颁发了爱心助残荣誉证书。
让更多人关心特殊群体
一年、两年、三年,邵诣和阳光之家的情缘一直在持续,而且他关爱智障青少年的范围还有所扩大。有一次,提篮桥社区阳光之家的学员来看演出,结束后学员们上台和演员合影。邵诣把照片印出来后寄给了他们,他们非常开心。之后双方便有了联系。
邵诣抽空也去看望他们。提篮桥阳光之家在一片棚户区里,弯弯曲曲的小路很难走,条件也很简陋。邵诣每次都给他们带去大包小包的零食,还指导他们排演节目。有时邵诣还带自己的妻子,也是儿艺演员的张晶一同去。有一次,阳光之家的班长懂事地对他说:“邵诣哥哥,以后你不要买吃的东西来了,领导会给我们送的。你就带点精神食粮来吧。”
这一切,剧院并不知道,直到曲阳社区阳光之家给剧院来信,院领导才知道。邵诣的行动感染了大家,更多的艺术工作者也加入了特殊志愿者的队伍。今年3月5日,儿童艺术剧院院长蔡金萍、院党总支副书记陈斌带了编剧、演员及其他员工共计20多人来到提篮桥阳光之家,给学员们带去了他们需要的书籍、儿童剧光碟等“精神食粮”,还有每人一件小乐器——笛子。阳光之家学员表演了手语歌,向客人赠送了串珠工艺品,笑声洋溢在小小的屋子里。
院长蔡金萍说,今后剧院的职工将轮流关心阳光之家的孩子们,让这一特殊群体感受到来自全社会的“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