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群众有话就让他们讲出来
墙上是一张全省农业产业布局图,这是他请省农委的同志绘制的。马文瑞久久地站在图前,目光注视着中部和南部。他透过眼前的地图,想象着实地的情况。陕西是以农业为主的省份,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这一点。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虽然是征求意见性质的,将要提交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讨论,但其中的许多观点和二十五项政策对马文瑞很有启发。在马文瑞看来,发展农业主要是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把单纯的粮食生产布局打破。过去是“以粮为纲”,产量目标是“过黄河、跨长江”,今后怎么提呢?“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看来并不是这么回事。这些重大的方针,需要统一认识,首先需要调查研究。如何深入调查,得有一个统一的计划。他虽在陕北延安对农业问题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但远远还不够。关中、陕南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如何指导推进?他心里更是没有成熟的意见。
“不行,得到这些地方去,深入了解情况,为正确决策提供依据。”他伸手在那些没有到过的县份摸摸,暗暗下定决心,先到高陵县、礼泉县、长安县和乾县等关中这几个有代表性的县去看看。
1979年3月9日,关中还是春寒料峭的季节,马文瑞就到达西安附近的高陵县调研。这里地处关中腹地,是全省有名的粮食高产县。他首先来到县城开座谈会。县委书记杨军觉是个老同志,老练而热情,还敢讲真话。他首先简要地向马文瑞汇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情况。他简要地说:“通过学习三中全会公报,全县干部思想明确,情绪稳定,信心很足,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很高。”
马文瑞听后十分高兴,并详细询问落实“揭批查补课”的情况,并要求他们认真落实党的各项农村政策,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搞好农业生产。
县里的座谈很简短,马文瑞急着要到基层去看,于是下到了农村。在高陵县通远公社火箭大队第一生产队的棉花田里,马文瑞一边和紧张送肥的社员一起劳动,一边同他们攀谈。
“老乡,你叫什么名字?”“他叫李盼富。盼望的盼,富裕的富。”另一个调皮农民抢着回答。“这可是好名字呀。”“好啥哩,盼了几十年,也没见他富起来呀,我看干脆改名叫‘李难富’算了。”
那一个瞪眼说:“就你潘狗胜屁多。”
“李盼富,你种一亩棉花,一年能收入多少钱?”“唉,收成好,卖了棉花能落个二三百元了不得了,收成不好,也就是百十块钱。”“那这和种粮食差不多呀。”“实话给领导说,还不如种麦子。麦子简单,棉花费工,中耕、喷药、打顶、摘花,农药、种子、化肥,如果连劳力算下来,本钱都收不回来。”
马文瑞听得皱起了眉头。心想农民种地亏本这怎么行呢?同省委第一书记一同干着活的县委书记杨军觉说:“马书记,种粮棉的确不能致富,可国家每年有收购任务,再亏我们也得种呀。不过我们有个想法,就是除了种粮棉,想搞养殖业,主要是养肉牛和肉鸡。”
马文瑞听得,停下手中的铁锹,很感兴趣地说:“这个想法好呀!关中地区群众家里有点粮,但兜里没钱可不行呀!”
“过去上面总是强调‘以粮为纲’,我们有别的想法也不敢干呀。”李盼富听了兴奋地插话说。
县委书记瞪了他一眼。马文瑞看见了,说:“群众有话,就让他们讲出来,我下来就是要听群众的呼声嘛。”潘狗胜便抢先说:“如果让我们每户养三五头肉牛、七八口大猪,一年见个三五千元,那小日子就好过了。”
李盼富说:“收入两千元,我就烧高香了。”“别烧高香,只要感谢党和政府,把名字改成‘李得富’得了。”“你们这可是小富即安呀,还属于小农经济思想,不是商品生产意识。”
大伙都笑了。马文瑞说:“名字不必改,等到富起来了,给儿子或者孙子起个好名字,不就行了。”
大家笑着鼓起掌来。马文瑞觉得从未有过的畅快。只有同人民群众在一起,才会有这样好的心情。他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当年的陇东,在同农民一起商量制订生产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