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重视2012年历史考纲涉及的历史地图知识,将历史知识与地图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历史地理知识是学习历史学科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考生在最后阶段的复习,可以将与考纲有关的地图集中起来复习,也可以上升难度,尝试将同一时期或不同时期有可比性、相联系的历史事件,组合到一张地图中去认知。如丝绸之路地图与新航路开辟地图的组合等。2011年选择题第10题“三国鼎立形势图”属于简单认知,第12题“诗人分布图”,属于历史地理的组合信息,相对比较复杂。
第三,归纳总结历史的阶段特征、时代特征,形成清晰的历史感最后的复习阶段,考生可以采取抓大放小的策略,理清头绪,轻装上阵,“给脑子有转动的空间”。同时,要突出历史的答题方向,注意避免拘泥于历史细节。如将中国的传统社会划分为文明起源、文明社会阶段、帝制阶段等,并注释文明起源阶段生产力、经济、政治、文化、地域分布等社会特征,文明社会阶段的生产力、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征。
第四,依据考纲层级中的“B、C”等级分布情况,归类为一个个复习主题,锻炼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大跨度题的归纳能力如2011年非选择题第35题的主题“选官制度”,从西周到唐朝跨度了2000年左右。第36题的主题“时代与史家”,跨度了2000年左右。而这类考题中一般考查考生的评价与叙述等技能,所以,在主题复习时要注意历史概念、历史事实的特征区别,便于比较分析、判断与评价。
【新民晚报高考复习迎考攻略】
第五,注意区分历史事实和历史的上位知识,训练思考问题的视角高考试题应答中要求考生从材料或者图表中,概括出基于事实之上的知识或观点,这考查了考生不仅能“思考”,而且会“思考”的能力。答案中必须“史论结合”,空洞的观点或没有观点的事实,都是不完整或不正确的答案。
第六,适度地做些针对性的应试训练题,提升自己应试能力和适应考试的心理环境有近20%以上的能力考查超纲部分,既考查了考生的学科知识和能力水平,也考查了考生一定的应试能力和技巧。如2011年上海高考题第30题属于直接概念判断题(即直接证明夏的存在,而不是直接证明夏的传说),技巧在于寻找“靶心”,第33题属于完整概念判断题,技巧在于寻找“靶围”等。
历史学科不仅在于“学”,更在于“思”。“学”只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是一个静态的知识积累,而“思”能引发迁移和联想,激活灵感和智慧。
高级教师 胡国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