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喜欢吃散养的鸡?”复旦附中校长郑方贤打了这样一个比喻,说学生的成才也是如此,现在很难找到在规定的“格子”以外自由成长的孩子。大家生活的体验都一样了,都城市化了,似乎很难再有个性的差异。现在有个问题值得警醒,那就是一个孩子初中毕业时大约15岁,如果进了示范性高中就会十分高兴,进了“差”一点的一般高中或中职校,就仿佛决定了他已经“没有前途”了,而事实上,这样被划进“不成功”圈子的孩子是大多数。“不知大家注意没有,孩子在童年尚未读书时,他的想法可能是天马行空,但随着年级的升高,越读书就好像越没有想法了,到了高中时代,能够顺顺利利毕业,就已经很不错了。”郑校长说。
世界外国语中学校长徐俭说,学校还应搞清一个概念,那就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在他们学校,六七年级的学生外出参观,鼓励他们要能自主,自己找感觉,而不是要求他们回来一定要写作文,因为认识比知识更重要。到了八年级时,则要求学生在参观时学会思考些问题。总之,小学和初中阶段是要培养广泛的和持久的兴趣,到了高中才去引导他们做些学科或志向的选择。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