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州市民肖先生将一张法院传票误认为诈骗信息随手丢弃,没过多久收到了法院判决书,询问后才知道,原来他收到的是张真传票。啼笑皆非的事件,透出的是当前诈骗信息泛滥带给人们的“真假莫辨”尴尬。
肖先生的遭遇听似好笑,其实不难理解。记者多位朋友也曾接到过“法院”电话通知,大费周章地跑到法院核实,才发现是虚惊一场。这种骗局的获利模式不得而知,但类似情况多如牛毛,着实已经到了让人不知所措的地步。正所谓“假到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将法院传票误认为诈骗而随手丢弃,与近年来日趋猖獗的电信、网络诈骗现象不无关系。虽然有关部门加大了打击力度,但一个令人遗憾的事实却是,诈骗信息仍然多如牛毛,“响一声电话”仍然无休止地上演着“半夜惊魂”。不法之徒利用现代科技行骗,花样不断翻新,固然是此类案件多发的重要原因,但从最近破获的跨国团伙犯罪案件来看,只要下决心办案,此类犯罪并非无法遏制。
许多接到过诈骗信息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本地有关单位,被告知诈骗信息来源不是本地;再打电话到信息来源地有关单位,回复则是,不受理外地电话报案。更多报案则因“事情太小”而难被受理。
杜绝“真假传票”事件,自然需要公众进一步提高识别真伪的本事,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有关部门对种种诈骗犯罪保持打击力度。只有持续出重拳、见实效,才能让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
新华社记者 蒋芳
(新华社南京5月3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