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缘,这是多么好的名称啊!与童有缘,与善结缘,与众共缘!这三个“缘”字道出了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这群从事公益慈善人的来历、心愿、价值取向和想要做些什么事情。那就是“以助童之心,聚公益之力,为儿童造福。”
“童缘”项目是体现基金会宗旨和特点的主导项目。基金会理事长魏久明80岁了,是解放前参加革命的老同志,长期从事青少年工作,曾担任过团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国青年》杂志社总编。副理事长李启民78岁,是个老团干,一辈子从事少年儿童工作,曾担任团中央少年部部长。他们离退休之后,一心想为孩子们再做点实事。因此,中央领导同志特批准他们从事公益事业。
中国民间有句谚语,“慈善无你我,相助皆为福”。救助有困难的儿童,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这是为子孙造福,为民族造福,当然也是为自己造福。2011年,中华儿慈会在总结以往救助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宣布成立以“童缘”命名的资助项目,先后拿出5000万元,按每个救助项目平均20万元计算,资助200个以上民间公益组织开展慈善救助活动。前两期童缘共有来自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325家公益组织申报了579个项目。第一次组织了68家公益慈善组织开展儿童救助项目,第二期资助72家公益组织。资助项目、类型包括:生存、成长、医疗、心理、技能等五大救助。这些项目70%在我国的西部地区,70%在县以下的基层公益组织,70%是新资助的公益组织。
实践证明,资助民间公益组织开展救助活动:1.能够使救助工作做到及时性、群众性、广泛性和实效能;2.能够扶植、历练和规范民间公益组织开展救助工作,推动民间公益活动发展;3.能够更加广泛地推广慈善理念,普及慈善文化;4.能够使基金会面对面地进行救助工作,简化基金会工作程序,提高效率,减少行政费用开支。
童缘就像一座桥,一座中华儿慈会连接民间公益慈善组织的公益合作之桥,一座民间公益组织帮助那些暂时处在困境或逆境中孩子们的爱心互助之桥。
童缘这座桥,可以把民间公益慈善之路连接起来,去引领人们通过童缘之桥,达到理想的彼岸。用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让大家朝着一个心愿,汇成一股暖流去撑一片公益慈善的蓝天,为千百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出力造福。
2011年在慈善受到质疑的不利局面下,中华儿慈会共募集善款8599万余元,比2010年收到的善款增加72%。其中群众个人捐款4624万余元,占54%。这说明基金会在群众中公信力有很大提高。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华儿慈会名誉会长顾秀莲在一份简报上批示:“童缘”资助项目做得好,是儿慈会一个创造。看了这份简报很高兴,工作认真、细致,认识到位,工作到位,会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开拓工作新局面,相信认真做下去,一定会取得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