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还是无聊?
厦大方面称,希望借鉴国外部分大学开设爬树课的经验,教会学生一些特殊的逃生技能。同时,校方也表示,并不是赤手空拳去爬树,会适当借助一些器材以保障学生安全,爬树的形式可能类似于攀岩运动。
有网友立即跟帖发表评论。有的说:“厦大不是吓大的,一点也不含糊。”也有的说:“现在就缺这种实用又有趣的课。”不过,质疑的声音也不小。比如,有人指责“这是要返祖吗?”有人提出“防洪吗?还不如学游泳,海边可没树可爬。”
标新还是雷人?
“没有最雷,只有更雷。”据了解,在国外高校中常常会开设一些“耸人听闻”的标新立异课程。比如,英国一所大学开设的“贝克汉姆课”,研究小贝其人其球;比如,美国一所大学开设的“僵尸课”,教学生撰写自己理想中的僵尸剧本,以达到辨别真假善恶之目的;再比如,英国还有一所大学开设了“穿高跟鞋课”,专门教女生如何选购高跟鞋和穿高跟鞋走路。
而这样的“雷人”课程,近年来在国内高校中也时有出现。广东一所大学去年新增了一门《生死学》选修课,让学生写遗书、立遗嘱、撰墓志铭,直面死亡,探索生命意义。浙江一所大学开设了“品酒课”,从酒文化入门使学生系统掌握世界著名啤酒、葡萄酒和蒸馏酒的分类、酿造、选购技巧、饮酒礼仪及其保健功能等内容。
随意还是审慎?
对于出现在象牙塔里的“另类”课程,大学生们普遍表现得较为宽容和认同,大多数人抱着“有兴趣就去听,没兴趣就不听”的态度。就在上学期,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胡晓明,在全校开了一堂“衣道课”,把历代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衣着饰物串联起来,感悟中国古典文学的含蓄、深情和细腻。听课的不仅有女生,还有许多慕名而来的男生。
不过,也有人提出,开设课程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也是一项涉及到师资、教学设施、学情、校情甚至国情的复杂工程,不能随意“一时兴起”,需要经过专家的审慎论证程序。还有人认为,作为学术“制高点”的高校,课程的设置应当具有相当的“含金量”,像开设爬树、游泳、礼貌教育等课程,是大学在做小学的事。如果任由“小学生学中学生的课,中学生学大学生的课,大学生则学小学生知识”的现象得以扩展,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来说,并不是件值得称道的事情。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