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灯光夜市是声名远播的,所以到了高雄,便迫不及待地踏着夜色,前往市中心的六合路,视线所及,第一感觉是一条通体透明的马路,一个色彩缤纷的吃食世界。
街道两边的各类餐饮店、摊鳞次栉比,食品的煮炒配置常常是在摊前完成,客人就在摊旁品用,或者到连接着的店堂里吃也可以。
有个店家,明亮的商品牌上写着“棺材板”三个字,这是一个刺激神经的字眼,却正是小店的招牌食品,也是这个全岛第二大城市的著名小吃之一。这一“俗到家”的食品究竟啥模样?原来是用两片厚土司,中间填上鸡肉、鸡肝、虾仁、土豆丝、胡萝卜片、奶油等,外面再涂上特制酱料。一位穿戴时尚的妙龄女郎坐在摊边享用“棺材板”,脸上露出惬意的光彩。笔者轻声问了一声正在配料的老板,为何要用这么个名字,中年汉子回答说,“你觉得不好听吗?又有官又有财,很吉利啊!”据说是早年一位蔡姓小老板创制了这一食品,他就其外观形状随口说了一句“像不像棺材板”,就此流传开来。其实不论闽南台南,坊间都是有“大俗大吉”的口彩习俗的。
这里的海鲜产品名目繁多,有些怪模样的尤物在厦门、泉州的市场也少见。不过没见到闽南驰名的下酒小海鲜“土笋冻”,但此地特多乌鱼产品,生的熟的乌鱼腱、乌鱼膘或全乌鱼随处可见。蚵仔粥是厦门饮食店中常见的,高雄的海鲜粥花样还要多一些。有个食摊挂着“六合海产粥”的招牌,用粥时可以随意添加辅佐食品,例如盐蒸蟹肉、蒸虾,桌上放着一溜长长的面拖鱼,标明“巨无霸花枝须蛋鱼”,这么个名堂,我在闽南没见过。
在海鲜排档喝酒的本地人多一些,内地游客中的美食家也不会放过尝鲜的机会,而年长者和女性游客则大多怕胃肠不适应章鱼、鲨鱼、龙筋、那个鱼(条状无皮肉鱼)等的“运作”,望而却步。我和老伴在一家店里点了炒米粉、蚝煎和排骨酥汤。比起闽南闹市的同类店,这里的米粉中更多海味,里边便有乌鱼腱、小虾和蟹脚,酱料也是重口味。吃蚝煎的时候,让我找回了数十年前在厦门泰山路小吃店用餐的感觉,海蛎、蛋和蒜蓉的配备都很相近,而此种地道的烧制,如今在一般的厦门店中已难见。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有几家店摊的招牌上留有演艺明星和台湾领导人的签名。比如有家木瓜牛乳铺,店牌上满是名字,除艺人外,还有好些政界要人。这家饮品店不只供应木瓜牛奶,其他如蜂蜜苦瓜汁、葡萄柚汁、柳丁原汁、奇异果汁、西瓜牛奶等等。明星和政要们一定是光顾过这家饮品店的,机灵的老板便不失时机地利用了如此的“无形资产”,做足了广告。
与台北的士林夜市相比,士林有不少八方改良食物,反映了饮食文化的多元融合。高雄则“海洋”和本土特色更鲜明一些。这是海岛文化现象的另一个侧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