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中国多地面临罕见的防汛抗洪大挑战。暴风骤雨不仅考验着政府部门的行动力,也考验着每个公民的责任感。
暴风骤雨考验政府行动力
暴雨、洪峰、台风,短短几天“碰头”,华北、西南及南部沿海,多地交通中断、通讯不畅、人员滞留,部分村庄成为“孤岛”……第一时间保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成为最急迫、最艰巨的考验。
在这场54小时争分夺秒的通车会战中,从22日6时到24日11时,来自北京多个部门、武警消防部队、社会各界的近万人次汇聚到南岗洼铁路桥下抢险。指导救灾的北京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强调,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必须始终放在首位。
危急关头考验公民责任
京港澳高速路上,100多人被困,附近工地上的工人把他们救起;有几个人跪下来,有人凑了几万块钱,工人们分文未取。
21日晚,首都机场因暴雨滞留旅客8万人。网民自发组织“望京人赴机场免费救援”车队前往机场接人。“快上来。”外国游客:“你要多少钱?”“免费的。”外国游客感到难以置信。“大暴雨,你们滞留在机场,我只是想看能否提供点力所能及的帮助。”
风雨无情人有情。一些立交桥下积水严重,不少市民遇险。细心的网友制作了“洪涝地图”,把容易积水的路段标注出来,为大家提供雨天“行车指南”。车辆进水,到底哪种逃生手段最快、最有效?热心市民不惜“亲身真车”实验,制成视频上传网络……
一幕幕守望相助的情景让人为之动容,但一些令人遗憾的镜头也在不断呈现。
的士难觅踪影,旅馆趁机抬价,高速收费依然“执着”,交通协管员仍在“敬业”地贴罚单……
灾难面前,人间冷暖格外分明。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一种宝贵的公民意识正在悄然成长。同时,公众的自我防灾减灾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连日来,安全锤、急救包、逃生绳等都成了淘宝网上的热销商品。
下一场灾难如何应考?
防汛抗洪,刻不容缓。灾难过后,我们更应反思,如何才能避免下一场悲剧发生。
我们希望,当城市越来越美轮美奂时,地下市政工程也能建得完善、科学、耐用;在暴风雨来临之前,政府有关部门能进行科学、有效的预警,让公众面对灾害不致惊慌失措;在应对灾害时,政府各有关部门在科学预案的基础上能提高统筹能力,加强衔接配套,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社会各界能更多地关注偏远地区的灾民。
专家认为,现在中国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资金和技术等“硬件”已不是制约我们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因素,我们更需要在“软件”上不断进步,补齐短板,以人为本,科学防灾。
新华社记者 陈玉明 许晓青 姜刚 朱峰 白林
(据新华社北京7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