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气象部门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向全市范围发送暴雨预警短信1170万人次。短信内容除了预计降雨地区、雨量外,还包括相关防范事项及出行安全提示。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丁德平表示,“7·21”特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气象部门已和电信运营商制定了预警短信发布预案,今后对应不同等级的极端天气,将设置不同范围、等级的发布标准,面向全市发布的预警短信,主要侧重于对人民生命财产威胁程度较大的极端灾害性天气。
今年第8号台风“韦森特”袭击广东之前,广东移动就配合气象部门,连夜向深圳、中山、珠海、江门、云浮等预计受影响最严重的五个城市移动用户发送预警短信3000万条,第一时间向市民发布台风动态、及时提醒市民做好防范。现在北京也开始面向全体市民发送暴雨预警短信,可见气象灾害预警是防灾的重要手段,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共识。
不可否认,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极端天气多发的时代,如何应对越来越频繁的灾害天气,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通过提升硬件设施提高城市的防灾能力,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城市防灾的软件升级也很重要。气象部门第一时间发送灾害预警短信,帮助民众及时避险就是一条。在提升硬件方面,青岛因为发达的城市排水系统从未内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在软件升级方面,重庆通过向民众不间断发送防汛短信实现“洪峰过境零伤亡”,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极端灾害天气不可控制,但应对灾害的方法却可以改进和完善。在极端天气破坏力之强越来越难以预料的今天,防灾体系不仅要相应升级,更应该体现出一定的前瞻性,唯有适度前瞻,考虑到灾害天气的变量,才能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多个地区正在实施的灾害天气短信预警,正是防灾前瞻性的一个体现——让人们于灾害天气未至时得知风险,大家才有相对充裕的时间防灾自救。事实上,前段时间备受网民赞誉的“不涝青岛”奇迹,也正是因为青岛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有相当的前瞻性,其排水能力预留了未来应对极端天气考验的空间,才能确保这座城市在极端天气逐渐频繁的今天仍然免受淹水之苦。
如以前瞻性的眼光来检视我们现在的城市防灾体系,除了将短信预警等方式制度化之外,其实还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通过制度化的日常训练,提高民众防灾自救的能力;考虑到台风越来越频繁,城市里高楼上的大面积户外广告,其防风标准也要进一步提高,最大程度避免广告牌倒塌伤人的悲剧。古人说得好,“防患于未然”,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极端天气的频繁到来,当下城市的防灾体系,就应该着眼于“防患于未然”,在各个环节体现前瞻性。极端天气预警短信在越来越多的城市落地,正是一个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