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11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故乡的大屋
叶良骏
  叶良骏  

  老家传来信息,因造植物园,庄市镇将大拆迁,菱漕村陈兰荪先生的故居据说已成一片废墟。那大屋造于民国初,为江南风格四合院。左右各五间两弄二层楼屋。去年回故乡游,那屋依然完好无损。木柱一人不可围抱,红漆至今未褪;雕花窗开合自如;地板踩上去没一点声音;屋檐下收集雨水的白铁管毫无锈迹;屋顶翘檐如旧,瓦片丝丝入扣;院里青石板平整密缝;烟囱畅通可用。8只大水缸盖着木盖,老人们依然保持收天落水的习惯。有几只雕花石墩精美绝伦,很想带只回家,实在太重,只能望之兴叹。

  陈兰荪,20世纪初参加同盟会,创办元亨钱庄。后赞助辛亥革命光复浙江等活动。捐饷北伐军入浙。曾任宁波钱业公会理事长、市总商会会长,兼任民新银行经理,主持市钱业会馆创建。在上海宁波人办的企业都持有股份。他有财有势,当年宁波流传一句话:“兰荪先生顿顿脚,宁波上海抖三抖。”但他为人低调,节俭成性,整年穿青布长衫,圆口布鞋,一碗虾酱当“下饭”,只许筷头“温温”。他一生行善,有史可查的就有:参建同义医院;任四明公所、四明孤儿院、贫儿院董事;办崇本小学。他荒年施粥,平时施药、施棺材、施钱……菱漕村至庄市的三里石板路,老家至市区的半路凉亭都是他修的。族中寒门子弟在外读书、到上海就业,孤寡的养老、安居,乡里年乡请大戏,他都出钱出力。

  大屋造成后,他只住一半,另一半送兄弟住。后来他在市区西马弄建屋,兄弟一家仍居此。另一半屋从此借给穷苦族人,族人后代都成了屋主。几十年来,他的子孙遵循遗训,从未有过讨还之意。乡人心怀感恩,至今说起仍尊称他“兰荪公公”。那年他的墓被挖,骨殖散落旷野,乡人冒着风险连夜捡拾。直到风平浪静。

  从此,他才得以永久安卧在大同公墓。

  庄市周围留有不少大屋:新堂义叶澄衷家,钟包村包玉刚家,老鹰湾董家村董杏生家,老鹰湾叶家村叶善定、叶尚熊家,庄市邵逸夫家等。在宁波帮鼎盛时期,主人遵守祖训:凡发迹者,“肚饱要记肚饥时”,买田造屋,使子孙进退自如,同时也造福桑梓。大屋坚固实用,历经百年风霜,大多保存完好,且记录在地方史料,有据可查。它们记载着几代宁波人的奋斗精神,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颗颗明珠。

  植物园虽好,却到处可见;珍稀植物虽美,有钱都可买到。唯老屋、老街,拆了再无处觅;乡情、乡风,散了再无法聚。老屋留着浓郁的人文气息,讲述着无法重复的故事,为什么不利用起来?与其造千篇一律的水泥森林,不如为我所用!如有老屋改成的旅舍、茶室,那古旧的气场,定比到处可见的“现代风”更能熏醉人!

  也许,世上有形之物总要化作虚无,最好的纪念不在流芳百世,而是留在心里。但,没有了载体,我们的灵魂从此安放在何处?故乡拆了,我们,一个个,岂不成了无根之人!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科教卫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特别报道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A17版:奥运特刊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奥运特刊
   第A20版:奥运特刊
   第A21版:奥运特刊
   第A22版:奥运特刊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奥运特刊
   第A25版:社会与法
   第A26版:法治
   第A27版:社会与法/时事热议
   第A28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服务指南
   第B03版:财经/大势分析
   第B04版:财经/股海淘金
   第B05版:财经/百姓沙龙
   第B06版:财经/投资理念
   第B07版:财经/投资基金
   第B08版:拍卖指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0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文观察
   第B12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
   第B16版:连载
都习惯了
“双蛋汤”的一些联想
故乡的大屋
让我欢喜让我忧
沈人安
汞的补说
办公室来了个90后
高温关怀中的法律短板
我爱广场舞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故乡的大屋 2012-08-11 2 2012年08月1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