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拿画笔的画家
周炳揆
  周炳揆

  亚历山大·乔力奇是一位崭露头角的英国画家,他的画作大都是具有印度民间风格的怪诞的形象,在伦敦、丹佛、多伦多的博物馆都有展出,单幅售价可达一万美元。但乔力奇自己从来不曾拿起过画笔,他住在纽约,在印度的贾帕尔聘请了7位画师为他画,乔力奇向他们支付工资和奖金,他每年去印度一到二次视察画师的工作,当作品完成一半时,画师用快递把画寄到纽约,以听取他的意见和指示。此过程相当耗费时间,故乔力奇的画大多需要二至三年才完成一幅。乔力奇对于整个作画过程毫不隐瞒,他总是把参与画画的助手的姓名写在画的背面。

  艺术界对这种画家请人“捉刀”的现象孰是孰非也有争论,反对者认为收藏者看重的是画家的真迹,但问题是时下市场对当代艺术作品的需求量非常之大,画家如果“孤军作战”,根本无法满足需求。一旦某画家的作品断档,市场非常敏感,风向就会变,传出他(她)已经消失的信息。所以,当今一些画家请人“捉刀”,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业内人士认为,“雇用画师代画”已日益被行业认可,而有品位的画廊大都有职业操守,只要买家问及是谁画的,他们都会如实告知。

  事实上,画市场的价格并没有因为有助手的参与而受到影响。有些经验老到的收藏家,可以从笔触来判断画作出自谁之手,他们甚至发现,有瑕疵的往往是画家的真迹,而看似十分完美的作品,反倒是画师完成的。

  从历史上来看,米开朗琪罗、伦勃朗、鲁本斯等大师都曾经聘请大量徒工在画室工作,只是在印象主义画派兴起时,这种做法开始消退,因为画在画布上的完全是画家本人视觉中的形象。直至上世纪中叶,波普艺术倡导者安迪·沃霍尔在其工厂用各种技法制作平板印刷的艺术品,聘用徒工的做法又开始流行。

  不拿画笔的画家催生了一些有趣的现象:2010年8月,纽约州布法罗某画廊举办了索尔·莱维特(犹太籍的美国艺术家)的面积达204平方米的模块画展。莱维特已于2007年去世,展出的画全是由他的五位学生和另外十一位博物馆聘请的画师完成的。一位学生认为,画虽不是出自于莱维特,但是画画的人知道他的想法,他的意境所在。

  显而易见,当今收藏者在评估一件作品时,肯定要考虑“究竟是谁画的”这个问题。对于视觉艺术品,创意、构想占据了主要地位,谁最后完成作品可能并不重要,不过,当决定购买类似乔力奇的画时,收藏者一定是慎而又慎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艺术
   第A20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1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2版:2012上海书展特别报道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长三角周刊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职场方圆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域外风情
   第B13版:读者俱乐部
   第B14版:读者俱乐部
   第B15版:读者俱乐部
   第B16版:读者俱乐部
   第B1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8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9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0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1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7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28版:地产新闻
写作生涯的终结
乡关何处
秋菊图
不拿画笔的画家
故有涪翁句子香
登梅塞德斯奔驰中心寓望四首
不想重逢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不拿画笔的画家 2012-08-21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