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车在路上,总是看到骑自行车的人时不时穿梭在机动车道上,甚至有时骑车人会“擦车而过”,让我惊出一身冷汗。这时难免生气: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明明有非机动车道,为什么一定要抢到机动车道上?
可是一年前,当我还没车开的时候,骑车上下班我也偶尔抢占机动车道。那时候,我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城市的马路越修越宽,自行车道被压缩成窄窄的一条。上下班高峰期,自行车道拥堵的程度并不次于机动车道,偶尔占用一下机动车道,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要怪,那就怪城市管理者规划不合理吧,谁让他们眼中没有我们这些骑自行车的弱势者呢?
其实,从所谓的弱势到强势,无非只是交通工具的转化罢了。从骑自行车升级到开车,人还是那个人,可是看问题的角度却不同了。同样的空间、同样的场景,以及同样的事情,只是因为角色的改变,是非评断却有了天翻地覆的转变。
闲暇时会琢磨这种变化的由来,仅仅是因为身份的变化所致吗?骨子里,恐怕还是因为“屁股决定脑袋”吧。太多时候,评判某件事情,依据的并不是一个恒定的标准,而是“个人需要”。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价值取向,谁能说,这样的评判结论就一定正确呢?
现实中,我们常常感叹一些熟悉的人开始“陌生”了。同样是同事关系,对方成了领导,很多之前他认为“正确”的事情突然变得“不正确”了,他的“同事观”乃至“世界观”发生了改变,这其中当然有身份变化的需要,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什么正确什么不正确,在他心里压根没有恒定的尺度。往大了说,也就是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吧。
我们到底有没有稳定的价值观,这些问题常常被舆论热议,但答案始终没有明晰。曾有人说,在发展的中国社会里,中国有一批没有价值观的老百姓。这话有些夸张和绝对,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常常会将自己置于一个比较“分裂”的症状中。网络上有一个段子非常流行,“我们骂垄断,又削尖脑袋往高薪单位钻;我们讥讽不正之风,自己办事却忙找关系。总之,我们愤怒,不是因为觉得不公平,而是觉得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不利位置,我们不是想消灭这种不公平,而是想让自己处在不公平中的有利位置。”为什么会“自我分裂”?归根到底还是因为我们内心的价值取向依旧是一根随风摇摆的墙头草,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利益来解释选择的合理性。
20多年前读高中时,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说,“如果有一天你们有幸当了官,你们只要能做到不是你们所鄙视所唾弃过的那种官,社会一定会好起来的。”那时候还不懂,稳定的价值观对一个人的成长乃至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年事渐长,开始认识到,如果没有稳定的价值观,又将发生多少“屁股决定脑袋”的事。
求真,趋善,臻美,于整个社会而言,这是我们凝聚的一种价值认同;对于你我个体而言,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人,这终归也算是一个必须要坚守的信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