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支持:廖丽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上海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心理咨询师考评员
专家调查档案
有一天,当孩子告诉你:“妈妈,那个男生好帅,我好喜欢他。”你会作何反应?是责骂孩子小小年纪就早恋,还是赞扬孩子对那些美好特征的欣赏?尊重孩子内心美好的表达,和适当的引导,可以帮助孩子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同一性。而这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事件回放】
赵女士的女儿婷婷刚满7岁,在渝中区一所小学上二年级。上周五,婷婷放学回家突然说,她喜欢班上的一个男同学。赵女士问婷婷为什么喜欢那名男生。婷婷毫不避讳地说,他长得太帅了,而且还很有正义感,经常帮同学忙,她不知不觉地喜欢上了这名男生。婷婷甚至要求她给老师做工作,想换座位和那名男生坐在一起。
“我们家孩子也是这样,有时宁愿冒着迟到挨老师骂的风险,也要等他喜欢的那名女同学一起上学,我真担心他早恋了。”苟先生称,9岁的儿子很喜欢班上的一名女生,让双方家长都感到纠结。
(来源:重庆晚报)
A 女儿喜欢上帅气男生?引导孩子聚焦在美好的特征
对儿童性心理发展的调查发现,在孩子10岁左右的时候,表示有喜欢的人的比例占到17%左右,而到12岁左右,表示有喜欢的人的比例占到了40%。但直到孩子大概16岁以上也才有50%的孩子会提及恋爱感觉的那种喜欢。廖丽娟分析说:“这个数据说明孩子会感觉和提及喜欢某个人不等于爱上某个人,说明孩子会感觉到喜欢某个人,比我们以为的早很多。我在与很多孩子和家长的接触中发现,有些还在上幼儿园的孩子就会宣布自己喜欢某个人,要和某个人结婚。所以,七岁的孩子说自己喜欢某个同学,并不是太离奇的事情。”
廖丽娟特别强调说,即使很多孩子在很早就有喜欢某个人的感觉,但真正会进入恋爱关系的孩子,即使到了高中也并没有很多。
面对孩子说出自己喜欢某个同学,家长该怎么应对呢?廖丽娟曾经接到一个电话咨询,那个母亲在电话里显得很着急。她说7岁的女儿晚上睡觉前,告诉她,自己喜欢班级的某个男生。那个妈妈当时也吓得呆住了。但是,在不知道怎么应对才比较妥当的情况下,她并没有去批评女儿,也没有特别强调什么,而是保持了沉默。第二天打电话向廖丽娟咨询,该怎么处理比较合适。
廖丽娟的女儿也曾经说过这类的话,所以,廖丽娟向这位妈妈讲了自己是怎么回答女儿的。“我当时就问女儿:‘你喜欢那个男孩子什么?’她说:‘他会跳舞,跳得很帅,个子又高,皮肤也很白……’于是,我回答说:‘宝贝是喜欢那种帅气,对吗?’女儿点头同意。我说:‘这么帅气的男生啊,妈妈看到也会喜欢的,你身边其他的同学也喜欢吗?’女儿说:‘这么帅气的样子谁不喜欢啊?’我当然表扬女儿,她能欣赏到很美好的特征。”
喜欢某个人还是喜欢某些特征?很多时候看上去孩子是在说自己喜欢某个人,在成年人的概念里面会聚焦于那个人,但孩子的表达通常比较笼统,更可能是表达喜欢那个人身上的某一种特质。
所以,廖丽娟提醒说,家长在引导的时候,尽量要把特征从具体的人身上抽离,尽量聚焦于具体的美好的特征,减少对具体人的聚焦。
B 懂得欣赏他人的孩子更能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同一性
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当青少年在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候,经常会思考的就是自己拥有的特征,自己会成为怎样的人,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以及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等等。
这个时候,通常就会和身边的人进行比较,也就是说照不同的镜子来形成自我同一性。这个时候,孩子通常会通过对身边各种年龄的人的观察,发现很多不同的美好的特征,并努力聚合在自己身上,希望发展出一个理想的自我。
“在照不同的镜子的时候,自然会发现一些欣赏的特质,这个时候就容易注意到具有这些特质的具体的某个人。因而产生带着羡慕带着欣赏带着期待的等等美好的喜欢。所以,我觉得,会喜欢、会欣赏他人(包括异性)的孩子,才更可能发展出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廖丽娟说。
C 父母是性教育的最佳人选科学知识为孩子增强“免疫力”
在讲课和做咨询个案的时候,廖丽娟都会提醒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当孩子聊起喜欢谁,无论是什么年龄,都请尊重孩子内心美好的表达,不要盲目地给孩子贴上早恋、早熟之类的标签。孩子告诉你这些,只是表达了内心独一无二的感受,这份感受本身,以及这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尊重。”
很多成年人,喜欢用自己内心对情感的认识来主观地论断孩子的感受。廖丽娟曾看到让她摇头的一幕:一个大概6岁的男孩子抱住了自己女同学,听到旁边一位成年人用很大的声音评论:“这个男孩子这么小就会占便宜,将来不知道会有多花心……”说的时候,还带上了很不舒服的笑声。对此,廖丽娟提醒说:“成年人一定要尽可能保护好孩子的这份纯真和美好,即便我们不理解,对孩子的尊重也是必须的。”
聪明的家长懂得在孩子表达出喜欢某人的时候,拆分孩子欣赏的特征和人,减少对具体个人的聚焦,更多聚焦于孩子欣赏的特征。把孩子提到的喜欢的特征一般化。让孩子发现更多的人,不同性别的人,不同年龄的人,其实都有孩子喜欢的那些特征,进而引导孩子去努力发展更美好的自己。
当然,必要的性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心理学研究发现,给孩子做性教育的最合适的人就是父母。很多父母会问,什么时候教育?用什么方法教育?廖丽娟表示:“一般来说,要提早让孩子了解一些性生理和心理的现象。至于使用的方法,如果家长感觉能说得科学和清楚,可以自己讲清楚,如果感觉为难或有困难,可以请孩子一起阅读比较好的青春期教育的书籍,然后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
很多父母担心,太早让孩子了解性知识,会不会让孩子更容易出现问题?对此,廖丽娟表示:“知识只是知识。从我的经验看,那些出现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因为不懂得知识,或者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却和知识没有关系。况且,如果孩子不知道科学的知识,而出于好奇,瞒着父母去网站上到处浏览,那恐怕会更让父母担心吧。心理学的研究也发现,当家长孩子早一些懂得科学的性生理和心理学的知识之后,孩子对那些黄色网站反而具有了更强的免疫力。因为他们老早已经知道了,好奇已经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