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文化”后继无人的状况,在日前于东亚展览馆开幕的上海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博览会上被改写——年轻手工艺者崭露头角,为传统文化注入了全新动力。
创意美感 来自“两碰撞”
海派剪纸艺术家李守白的女儿李诗忆是个90后,她6岁起就跟着父亲学剪纸,“我应该是海派剪纸的第4代传人了。”她的爷爷师承海派剪纸创始人王子淦,李家将海派剪纸代代相传,到了李诗忆这儿,不仅保留了精湛的工艺,她还试图将现代理念融合其中。此次“守白艺术”的参展作品以“五行申韵”为主题,其中《五行·少女》正是李诗忆与父亲合作而成的。据悉,“五行”的设想最初就来自李诗忆,她希望把中国的传统学说融入民间工艺,通过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独特方式,表现时尚与传统碰撞的创意美感。“越传统的东西就越要用新的方式去表现。”李诗忆认为,只有让剪纸变得更“时髦”,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麦秸刺绣 “互补”出新意
民博会上的秸绣,可谓创新之举。它将麦秸画与刺绣结合在一起,突出了麦秸画的立体感,而色彩上的单一又通过刺绣来弥补。“发明者”是一名80后女孩姚懿佳。
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女孩并非民艺世家出身,她毕业于服装设计专业。由于热爱民间工艺,她放弃了高薪工作,直奔苏州学刺绣。2006年学成回沪后,首创了秸绣技法。在一幅作品中,她用麦秸贴出小鸟,用丝线绣出水壶,鸟立壶缘,乍一看无法分辨材质,却能隐约感受到一种和谐的平衡。她认为民间工艺既要保留传统,又必须通过技法上的创新让它保持生命力。如今,她已经有了自己的工艺坊。
潜心学艺 技艺更精进
国家级非遗项目嘉定竹刻,将书、画、诗、文、印诸艺术融为一体,赋予竹子以新的生命。
王威是嘉定竹刻的传承人,他的弟子中不乏新鲜血液,1992年出生的何敏就是其中之一。何敏2008年来到上海,成为嘉定竹刻学员。最初常被刻刀划伤,吃了不少苦。但2个月后,她就能够独立完成竹刻作品了。“我现在还不算真正出师,虽然技法都已掌握了,但还需要更加精进。”何敏谦虚道,不过她的作品已得到了不少参观者的肯定。
本报记者 朱光 实习生 徐康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