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地产人对楼市的看法不同,是因为他们经历不同所致。就在国家对房地产严厉调控的今天,其实并非所有地产企业家都很悲观。
拿地、造房、卖房、套现,房地产商不断地循环,常常把快进快出、流量与建设作为追求目标。其实,开发量大、销售速度快并不是唯一的评价指标。
房地产业初期,境外开发商曾经为国内开发商上过第一堂课。当国内开发商开足马力拿地造楼、快速促销时,不少境外开发商却以“周期性收入”为目标,部分发售及部分储备物业的互动方式,证明了“周期性收入”大于“即时收入”的市场力量,核心是储备物业的资产增长。
房地产中期,国家曾经对楼市进行调控,当许多开发商抱怨生不逢时,一转眼过去,却发现“滞销”的结果却意外收获了高价反弹带来的巨大收益,结果是把当初的怨言变成了最后的喜悦。
房地产的今天,当面临国家楼市调控,各种促销、降价的背后,仍有一些发展商并不悲观,拼命降价促销变现,转身又要把现金投入到新项目开发,而土地出让金的上涨势头不减,选择合适的流量平衡,成为了聪明的选择。
调控,其实并非是打压房地产业发展,是为了让产业更健康发展,因此,困难是相对的,机会也是相对的,卖掉的房成为了现金,留下物业也是资产。相信市场的成长,对物业未来拥有信心,或许储备些物业并非是坏事。
成功的模式是多样的,调整好心态面对楼市调控,从资产的视角去看待市场,思考发展,或许时间会验证市场“相对论”的成果。
品质化竞争开始
上海楼市发展十多年来,随着优质楼盘标准的不断演变,购房者的着眼点也随之变化着。
如今,购房者越来越趋于理性,往往不仅会关注产品表现力和价格,更产生了对享受型居住的向往,会对项目进行综合考量。以新江湾板块为例,相对于价格,购房者更关注产品品质,价格在3万多元/平方米的项目去化速度未必快于5万元/平方米的项目,购房者更多关注的是开发商品牌、精装修标准和高品质产品力。品质个案往往更受消费者的青睐。
2012年是房价能否回归理性的关键一年。随着年内各项调控政策的实施与巩固,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的决心进一步彰显,而房地产市场的理性回归成效也日渐显著。进入下半年,楼市未来走向渐趋明朗,2012年,房地产行业可谓真正进入“理性状态”。在当今调控措施日益精细化的推动下,市场更趋于理性,无论是开发商还是购房者。
回顾楼市十年发展,不难发现,整体房地产发展模式和方向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大跃进,优质楼盘层出不穷,住宅标准化不断提高,低碳高科技规模社区的出现……这些无不印证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也预示着早期“价格崇拜”的终结,楼市发展正迈向整体品质化竞争的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