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3:真金
     
本版列表新闻
【买房故事】~~~
【买房故事】~~~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买房故事】
三十年楼市追星路
  【快讯】

  十大明星决选火热进行,25强榜单星光熠熠

  地产评论员 冯燕

  在对2012年楼市的火热讨论中,10大明星决选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40个候选楼盘榜单公布后,读者纷纷来信、来电,推荐自己所喜爱的楼盘,对一些项目的缺陷和短板,也提出了许多中肯理性的评价。在读者反馈的基础上,结合多位权威业内专家的意见及对候选项目价格、品质、潜力、市场表现等方面的再一次评测,我们筛选出了新一期十大明星候选榜单(25强)。

  这其中,包含着拥有众多刚需拥趸的平价宜居派,在楼市理性回归之时,平静地闪烁着质朴之光;能与时间抗衡的资源豪宅,拥有拒绝被裹挟的淡定大气,如同房地产行业不老的神话,绽放出荣耀之光;价值洼地派永远是被青睐的对象,城市的潜力将在这里被开启,它们汇聚的是城市激情之光。

  谁将成为今年的“十大明星”?上海楼市拭目以待。

  “流星”记忆

  【背景】商品房市场刚刚开放,市场不成熟,开发能力有限。真正的品质项目少而又少,当初的产品在功能、规划、品质上多已落后。市场上并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明星产品。

  【追星特征】能够解决居住困难,上班方便

  【追星族】陈小姐

  1998年,当时的我已经在上海打拼了几年,并有了一笔积蓄,大概有60万元左右,于是就想搬离公司宿舍,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家。

  因为公司在徐汇区,所以最初我想把家安在徐汇。当时用于出售的商品房并不多,徐家汇的房价在7000元左右,按照我的积蓄,在徐家汇我只能买到90平方米左右的房子。而对于当时的我来说,家不仅属于我一个人,我更想把在外地的父母接来同住,所以三房是我买房的硬性指标。

  在徐家汇搜寻不得,有朋友告诉我,“买三房,就得往西”。在他的推荐下,我来到位于长宁区与闵行区交界的某楼盘。如今那片区域已是热闹非凡,但在当时却并无多少人气。而相对于在徐汇上班,那里是我能接受的最远居住距离。

  当时那个楼盘已是第二期,好的户型几乎都已销售完毕。销售人员称,“可以再等一等,三期开始时应该会有更好的户型推出”。但当时的我已经不想再等,而4500元左右的单价也可以让我买到一套足够家人住的三房,于是我的第一个家就安在了那里。

  对于自己的第一个家,我很喜欢,但户型的问题在使用过程中也越发明显,40多平方米的客厅,空间浪费严重。之后,当周遭不远处有新的楼盘推出时,我又入手一套。

  纯属误打误撞,后来那片区域发展很好,老外也很多,当我在2006年又买了新的住处后,并没有卖掉原来的房子,而是用来出租,目前租金也很理想。

  偶像时代

  【背景】房地产行业迅速发展,圈地造城运动中品牌项目崛起。房价步入快速上升周期。

  【追星特征】追捧新概念,找大牌,买大盘。

  【追星族】李女士

  我买的第一套房子就是赫赫有名的中远两湾城。2002年,在经过再三比较后,我以6000元/平方米左右的价格买入了中远两湾城一套面积为140平方米左右、3房2厅2卫的房子。对于当时的选择,中远两湾城的大盘“气场”无疑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当年对于房地产市场并无太多认识,但房价已经开始上涨。当时几十万元的房款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无疑是一笔非常大的开销,选择由此变得很慎重。在我关注到的信息中,之前的2001年,中远两湾城是销售冠军。在我看来,有那么多人选它,应该错不了。

  当时单位里有一位同事买了一个只有3幢高层的楼盘,而在楼盘售罄后,在物业方面发生了很大的纠纷。这件事情对我也有影响,在我的认识中,如果是大盘,住的人多,很多事情解决起来也容易些。

  另外,在买房之前,我曾到过七宝的万科城市花园,当时感觉那里就是一个“小世界”,日常生活都不用出社区。但毕竟七宝离我太远,还是中远两湾城更适合。

  但世事难预料,一年半后,我以每平方米12000元卖掉了自己的第一套房。

  价格崇拜

  【背景】全民炒房的风潮泛滥。房子的投资属性被畸形放大,房价虚高。不管什么样的产品,只要能高价转手,就是明星。

  【追星特征】短线至上,傍地王傍豪宅

  【追星族】张先生

  本世纪初,我从美国回到中国,便在上海西区买了房子。因为那里离虹桥机场近,对于经常要出差的我来说,很方便。之后不久,上海房价的上涨便开始了。

  虽然并不了解国内的房地产市场,但因为想换一套房子,便在工作之余开车到处看房。令人惊叹的是,那时房子已经成为抢手货,上午去看房子,如果不下订,下午销售人员会告诉你,房子没有了。有的楼盘刚开盘,销售人员就直接告诉你,房子没有了,但如果你可以在开盘价上加一部分钱,房子还是有的,这部分钱是先拿到房者的收益。

  被那样的市场裹挟,除了为自己换了一套更心仪的房产外,我也开始进行所谓的房产投资。在持续了将近9年时间内,我买入卖出的房产很多。在那时,基本不用太多的分析,几乎买什么都会涨。但心里并不踏实,我总是选择在短时间内转手卖出,保证收益。而随着资金的不断积累,以及后期市场中地王项目受到的追捧,高端豪宅成为我的入手对象。

  其实在本轮调控开始前,我就离开了房地产市场,因为对我来说,房地产投资变现还是慢,我喜欢做更快速的投资。

  价值为王

  【背景】调控后楼市走向新发展期。自住需求把产品品质拉上新的台阶,楼盘内在含金量出现质变。城市经济及交通的发展,也让人们有了更广的选择。

  【追星特征】讲究居住品质、性价比,同时兼顾保值增值

  【追星族】刘小姐

  和众多80后一样,面临独立、结婚,买房子也成为一种必然。但基于自己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虽然有父母支持,但终究还是刚需一枚,所以看房子成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必修课。

  在我看来,买房子不能只看价钱,有的房子虽然价格低,但品质很差,等将来真正入住,就剩下生气的份儿了。而有时和父母一起去看房子,他们总会说,现在的房子可真漂亮。但心动归心动,除了好的环境、好的品质,合适的价格更重要。所以我的买房原则就是性价比要高,而且要有保值增值潜力。虽然说自住,但谁都希望房子未来是增值的,而不是快速贬值。

  要求多多,但目前的调控还是给了我低价买入好楼盘的机会。一次和朋友去美兰湖游玩,无意间看到了美兰湖中华园的售楼处,结果大为动心,很快就决定买入一套88平方米的小三房。美兰湖中华园的建筑风格很合我的“胃口”,而目前小区的周边生活配套已经初成规模,交通则有轨交7号线。我认为,美兰湖以整体环境、便捷轨交、居住舒适度、低密度为卖点的刚需所剩不多,而这也正是它的优势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九安专版
   第A20版:国际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家居装潢
   第B01版:军界瞭望
   第B02版:军界瞭望·人物
   第B03版:军界瞭望·战例
   第B04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我家厨房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4版:好吃/美食地图
   第B15版:好吃/美食大观
   第B16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7版:生活之友
   第B18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19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0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21版:新民楼市
   第B22版:真金
   第B23版:真金
   第B24版:新民楼市
   第B25版:新民楼市
   第B26版:新民楼市
   第B27版:新民楼市
   第B28版:新民楼市
   第B29版:新民楼市
   第B30版:新民楼市
   第B31版:新民楼市
   第B32版:新民楼市
   第B33版:新民楼市
   第B34版:新民楼市
   第B35版:新民楼市
   第B36版:新民楼市
   第B37版:新民楼市
   第B38版:新民楼市
   第B39版:新民楼市
   第B40版:新民楼市
十大明星总决选引爆全城
三十年楼市追星路
新民晚报真金B23三十年楼市追星路 2012-10-25 2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