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自称“X老师”
现任蓬莱路第二小学副校长余祯曾是实验小学一名青年教师,也有幸成为袁瑢带教的最后一名徒弟。她记得,有一次,她的公开教学很成功。在周围一片赞扬声中,余祯却听到了袁瑢严肃地说:“我发现你总是在学生面前称自己‘余老师’,今天这堂课我听到你一共说了23个‘余老师’。”
“你会在同事面前自称余老师吗?不会,因为你们是同事,是平等的。在课堂上总是称自己‘余老师’,是不是在提醒学生,你是老师,他们是学生,你们之间是不平等的呢?”袁瑢提醒余祯,如果学生总是认为你是高高在上的老师,那么就会渐渐形成“你说我听”的习惯,不利于培养他们的独立思维。从那以后,“余老师”三个字从余祯的课堂上消失了,如今,她也叮嘱学校的青年教师们,不要自称老师。
细微之处做文章
年轻老师让学生“用书上的句子填空”,学生自然而然原句照抄,袁瑢将“句子”改成了“内容”,学生的答案变得五花八门,按照自己的理解归纳课文大意;年轻老师指定学生分组阅读不同小节,袁瑢的做法是让孩子们根据兴趣,愿读哪段就读哪段。袁瑢的徒弟们最期待,也最“害怕”把教案给袁瑢过目,对于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她都会反复推敲和考量。
实验小学青年教师查晨2007年站上讲台,带教老师正是袁瑢的徒弟杨妍。第一次上公开课,试教中,一旦遇到学生回答的问题和自己所预设的不一样时,查晨喜欢打断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从既定思路出发。杨妍用袁瑢的话提醒他,“备课不仅仅是备教材,更要备学生,在课堂上心中要时刻有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要轻易打断他们,这样不礼貌,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听说这是学校最年轻的教师,年近9旬的袁瑢执意要来听课。查晨记着师傅的提醒,上课时,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地点拨引导。查晨兴奋地听到了袁瑢的肯定:“板书时,学生的手跟着你一起在空中写字,看得出平时你注重了学生的习惯培养;听学生读书时,你很细心,轻声字没读好,及时纠正。”这份鼓励,查晨铭记至今。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