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儿习作:珍视天分重视引导
朱丽春
朱老师讲习作
  有家长在关注自己的孩子写作时,会发现:孩子有时候面对一道作文题,苦思冥想大半天,找不到写作的材料,写作的过程苦不堪言,习作的成果也难以卒读。但是家长说,实际上孩子的写作能力并不差,只要有好的材料,孩子还是很会写的。

  有的语文老师也有类似的感受。遇到对执教老师也闭卷的测试,老师也会忐忑不安。公布作文题后,有些题目一出现,老师就紧张了,甚至当下就可以估算出,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对此题是束手无策的,套作是无可避免的,并且一定扣题不准。因为这些同学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捕捉原始的生活材料,并把它们按题意变成写作材料的本领。老师正在逐步地培养他们“发现”的眼光和“捕捉”的能力,只是还在路上,目标在前方,师生正在跋涉。 

  重视善于“发现”的孩子 

  发现和捕捉写作材料的本领,是一种很重要也很特别的本领。但有一些学生好像天生就具备,他们在一二年级时,就会很容易地找到一些有情趣的生活小事,用很稚嫰的笔触,写出很有意思的句子和小文章。这些孩子除了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背景,有幼儿阅读的基础之外,往往有易感的心灵,还有很好的人缘,会同情和关心别人。在家里很尊敬长辈,在学校里也很能理解同学的行为,同学间产生了矛盾,也能轻松地找到化解的方法。现在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情商比较高。 

  这些孩子的作品,就像是植物开花后结出的果实,清新自然地挂在枝头,令人喜爱和羡慕。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感觉器官本身,而是情感和思维同时参与的。 

  笔者希望更多的老师注意到这一点,就在一次写作教研活动上,把大作家王蒙先生一篇《华老师,你在哪儿?》读给参加教研的同事听,要求他们听完后来作短小的评语。特別其中的两个小节,一定会引起大家的注意。 

  小学二年级,平生第一次造句,第一题是“因为”。我造了一个大长句:下学以后,看到妹妹正在浇花呢,我很高兴,因为她从小就不懒惰。 

  华老师在全班念了我这个句子,从此,我受到了华老师的欣赏。 

  老师甲说,大作家,文化部长,还像普通人一样敬爱小学老师,王蒙没有架子。 

  老师乙说:凡是受到老师欣赏的孩子更会感恩老师,长大后也更有出息。 

  老师丙说,从句子中看出作者从小会关心人,会观察,会评价人,还疼爱妹妹。 

  老师丁说:王蒙七岁上学,八岁才写出这句子,我们有些学生比他写得好。 

  大家边笑边议论:这是实话,但不知这些在幼年时就写得好的学生,会不会发展成李蒙、张蒙。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些学生这辈子不愁写。 

  有一位老师甚至意味深长地说:这些特别的学生,不是让我们来教的,是来提供我们“发现”的,看我们能不能发现他们会写作的秘密,并把这种秘方让更多的学生分享,就像根据野生动植物的特征和需求来家养。大家又笑。

  老师们继续往深里研讨,觉得不管是七十年前的小学生,还是如今的小学生,抑或是将来的小学生,特别善于写作的学生都是比较敏感的人,是知识面比较宽广的人,是碰到事情会深入思考的人,当然文字美好的人会更胜一筹。这“敏”、“广”、“深”、“美”正是语感培养的四字箴言,它们互相作用,并推动着学生的作文健康发展。 

  引导学会“发现”的学生 

  大多数学生,是在老师指导下循序渐进地学会“发现”的。老师的理念正确而清晰,指导意识强烈,指导方法得当,指导时机及时,学生会少走弯路,老师会惊叹学生很聪明。如果反之,那就彼此受折磨。 

  让善于发现的学生做引路人,是所有的老师都喜欢的方法。王蒙的华老师用了,我们大家继续不厌其烦地用。我们要超越王蒙的华老师,不但要当众念学生的好作品,而且要将好作品的材料是怎么得来的,解剖给学生看。这个作品里,哪些是生活中存在的内容,作者的眼光怎么会投过去,眼光投过去之后,心情有何变化,脑子是怎么思考的,又是怎么变成写作材料的?有老师就是这样,用采访的方式,用对话的方式,让优秀的学生把隐秘的甚至是无意识的发现和撷取材料的过程,一步步展示出来。优秀者会因此而更优秀,其他同学会吸收得很快,因为身边熟悉的榜样永远会超过远处陌生的榜样。 

  让不太敏感的学生,成为“发现”的引路人,也是一些有经验的老师喜欢的方法。在班级中总有几位看起来有些傻乎乎的孩子,他们在写作上总显得有点后知后觉。他们对生活中的各种事情都很被动,不大可能敏锐地去发现点儿什么。他们的这些特征被敏锐的老师发现了,老师在观察他们,寻找机会让他们发生改变。 

  试举一例:有一次写《睡觉的故事》,一位学生写,爷爷奶奶从福建到上海来探亲,他很高兴。晚上,爷爷奶奶在他的房间里打地铺睡觉。老师抓住机会了,爷爷奶奶睡地铺,孩子睡床,小孩子怎么没感觉呢?找来问问。小孩子说,不知道。老师告诉他这样不妥当,回家换床睡。第二天,孩子告诉老师说,爷爷腰椎间盘不好,不要睡软床。老师又问他,奶奶的腰怎么样?孩子又回去问,这回懂事了,请奶奶睡床,自己和爷爷睡地铺。 

  老师指导他,把三天里发生的事浓缩起来,把老师的询问与指点删除,化成他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好好地写一篇换床睡觉的故事。文章写成了,学生本身对情感和思考是如何参加到“发现”材料的过程中去,有了切身的体验。通过对话式讲评,又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以后碰到类似的情况,老师会提醒他回忆换床睡觉的事,唤回感觉。 

  在老师意识强烈的指导下,同学看到了敏锐同学的展示,又看到了平时并不敏感的同学在捕捉写作材料方面长足跨越的展示,明白了自己应该多多地对生活动眼、动耳,动手、动脚,动心、动情,动脑,动笔。这样,整体的行进速度就加快了,效率就高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和训练,全体学生都能陆续地走向正规渠道,发现和抓住写作材料的能力在起起伏伏中逐渐增强。相当多的学生在老师几次较有力度的训练之后,在取生活之水养习作之鱼的做法上获得许多心得,从而更加自信。找作文材料,对更多同学,如囊中探物,很容易。一看到作文题目,马上就能想到生活中的故事,反应很快,很敏锐。就像《语感论》中,王尚文先生所定义的:视听当下,一切与之相关的内容翩然而至。笔者认为,这类学生,在习作开始之时,语感就被激发出来了,基本的路走对了,根本性的问题解决了,今后,广泛阅读和精细阅读同步跟上,写作就是正常发挥的问题了。 

  原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语文教研员  朱丽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广告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3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4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5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6版:汽车/汽车资讯
   第B17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8版:教育周刊
   第B19版:教育周刊/每周聚焦
   第B20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21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22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品牌透视
做老师,要为课堂上每一句话负责
少儿习作:珍视天分重视引导
广告
新民晚报教育周刊/校园内外B20少儿习作:珍视天分重视引导 2012-12-12 2 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