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市民们的健身日历大有文章。“30分钟体育生活圈”将进入试行阶段。在静安、黄浦、松江等六个区进行试点的这项服务内容,使市民有望在走出家门30分钟内找到体育运动的场所,进行健康锻炼。“体育锻炼是获得健康的最佳方式。把看病吃药的钱投资到运动装备上,发现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坚持锻炼。身体健康,才会更有幸福感。”
根据量化指标,体育人口的定义是:每周至少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超过半小时。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的体育人口达到41%,在全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上海人在每五年举行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中,已连续两次成为“国民体质综合素质最高的人”。“体育氛围浓厚了,体育意识增强了,才能吸引更多人投入到这份健康事业中。”
与此同时,竞技体育的革新在加大。今年,全运会被列为奥运周期的第一个阶段,“往年,全运会都是奥运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锻炼人才,争取成绩这两方面我们都要做到最好。”上海市民眼福不浅。除了传统的网球大师赛、斯诺克大师赛、F1等世界一流赛事外,今年F1摩托艇世界锦标赛、国际马术障碍赛也将来到申城。看个新鲜,图个热闹,眼界不知不觉中也变得越来越开阔。
群众体育创新的步子也迈得更大。去年上海市民运动会吸引了超过630万人次参与,2013年全新亮相的百万市民体育大联赛将保留市民运动会的精华部分,成为新舞台。“项目上更集中,更受老百姓欢迎,并且鼓励社会多元班赛,区县体育部门、市级体育协会承办,也支持企业集团、社会组织申办,我们要充分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吸引群众到这个平台上来。”
让体育成为申城人的生活方式。健康,活力,做一个幸福的上海人。
本报记者 华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