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2:体育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涌现一批洋面孔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涌现一批洋面孔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涌现一批洋面孔
     
2013年01月2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民间赛事呈现“国际范”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乒乓球赛涌现一批洋面孔
关尹 钟喆
■来自西非贝宁的“小李”,在红双喜杯乒乓球赛场上     图TP
  不是一个两个,也不是一群两群。如今,活跃在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的“洋面孔”,已经越来越多。这项沪上规模最大的乒乓球民间业余赛事,呈现出愈加浓厚的“国际范”。

  看到更多“洋面孔”

  黑皮肤,蓝眼睛,黄头发……走进闵行区体育馆,撞见来自国外的参赛选手,已不再是特别稀罕的事。

  “我叫小李。”28岁的LISSAN0N,来自西非的贝宁。或许是为了好记,他干脆拿自己英文名字前两个字母的发音,起了个中文名字“李”。一年半前“小李”来到中国求学,他很自豪地告诉记者,自己从12年前开始学打乒乓球,一路打进贝宁国家队,“曾经拿过全国第三名。”这一次他和另外5名队友组队参加团体赛,队名也很有意思,叫“随便打打”队。

  连续三届参赛的夏建安,已经是新民晚报杯的常客,年年都被媒体报道,在圈内成了“名人”。他是一家外资企业在华公司的首席执行官,还娶了位中国太太。这位德国“民间乒乓达人”曾经打进过单打八强,今年想着更进一步。

  赛场上刮起“韩风”

  一身火红的比赛服,一声声响亮的韩式呐喊声,昨天赛场上刮起了“韩风”,一群“柳承敏”挥拍上阵。

  “我们是新民晚报杯乒乓赛的‘韩国队’。”队长金昌烈很自豪。这支“韩国队”有16名成员,分成两队参赛,成员都是在上海工作的韩国人,有的是职员,有的是个体户……职业不同,爱好相同,大家每周都聚在一起打球。金昌烈特地租下一个场地,做了简单的装修,买来4个乒乓台,给大家当“乒乓会馆”,“一周4次,每次练4小时。”“韩国队”已经在自己的圈子里小有名气,“会员”达到30来人。

  “这次来比赛,是想感受一下中国市民乒乓赛的氛围。”金昌烈说,“我们的球队组建了8年,总是自己人在打球,这次希望能认识一些中国的民间高手,帮我们提高水平。”

  有意增加“国际组”

  类似小李、夏建安、金昌烈这样的老外,在新民晚报杯中并不是“稀有物种”。比赛承办方之一、上海三杰广告公司的老总黄洪亮介绍说,从2007年起,便陆续有外籍选手报名参赛,今年的总人数达到了三十多人,分别来自韩国、法国、德国、美国和非洲一些国家。

  既然外国选手逐年增多,新民晚报杯将来能否专门设立“国际组”?黄洪亮表示,他已经考虑到了这一点:“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外籍选手来参加,也正在做相关计划,譬如在高校留学生、外资企业联合会当中去发动更多的人。”

  随着参赛的洋面孔越来越多、逐渐形成规模,专门供外国友人交流球技的“国际组”,或许很快在将来的某一天,就会应运而生。那时的新民晚报杯,将能看到更多的“国际纵队”,变得更有“国际范”。

  本报记者  关尹  钟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春运直通车特别报道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体育 带来健康 健康 带来幸福
冬泳,越冻越勇
民间赛事呈现“国际范”
新民晚报体育新闻A12民间赛事呈现“国际范” 2013-01-20 2 2013年0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