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一开始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而吸引我读下去的正是这种压抑感。
压抑感来自我对女主人公约瑟芬生活的评价与身在其中的她完全不同,约瑟芬是个中世纪研究者,这清苦的专业在家人眼里很可笑,最重要的是她一直认为自己很失败,在姐姐伊里丝面前充满自卑;不美丽,没有钱,丈夫不如姐夫事业有成是个失业者,最后还抛下她跟情人跑了;连女儿都看不起她软弱无能,将姨妈作为偶像,母亲也毫不避讳地偏爱大女儿……这使她对所有人都态度谦卑,容忍一切……
读小说时,是用旁观、冷静的眼光观照这个女人的生活,她怎么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出色?这种与小说主人公完全背离的感觉令人强烈地期待,不知故事将往哪里走。
故事发展的动力终于出现了。原来,被约瑟芬羡慕的伊里丝,心的深处却在暗暗羡慕妹妹,她厌倦自己热闹而空虚的生活,厌倦自己华而不实的形象,而向往充实、知性的生活,她有时也在纸上悄悄写些什么,渴望以“知识女性”“才女”的新形象吸引公众的注意。这样的人物关系使情节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作家的构思富有强烈的戏剧张力:伊里丝浅意识里的欲望终于使她在一次上层社会的聚会上说漏嘴,在卖弄一番听来的中世纪知识后,竟说自己要写一部关于中世纪的小说,在场的出版商、媒体立刻纷纷定单,跟踪,她骑虎难下又不肯更正,无奈之下,找到妹妹约瑟芬当枪手,讲好,书出版后,姐姐署名,妹妹拿稿费,一个得名,一个得利。
与做研究、译书稿相比,写书的稿费使约瑟芬无法拒绝。而她太需要钱了,要独自抚养女儿,还要为丈夫还债。她没有写过小说,唯一的优势是熟悉中世纪,于是她虚构了一个中世纪修女嫁了6任丈夫的传奇故事,她得思考怎么让他们有不同的死法。她在现实世界和虚构世界来回奔忙,手里削着马铃薯,脑子里思考着如何处死修女的第四任丈夫。这个女人的才华终于被残酷的生活一步步逼出来,书出版后轰动文坛,好评如潮。她终于开始用另一种眼光低头打量自己。
最痛快的释放还是看到约瑟芬的女儿对着电视镜头说出真相的那一刻,这个女孩是势利眼,一向崇拜有钱的姨妈而看不起倒霉的母亲,但是母亲的成功她不能让给别人。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很难说自己的命运是好是坏。法国女作家卡特琳娜·班科尔从女性的角度追问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这个问题每个人都难以回避,就连伊里丝这样养尊处优的女人不也在心底追寻?只是她选错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