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2月15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胸中气象大天边
李定国
  李定国

  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歌唱家郭淑珍,是沈湘大师的高足,也是我国歌坛洋为中用的典范。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从前苏联学成归国后,深得俄罗斯流派精髓的郭淑珍,在其长达一个甲子的艺术生涯中,演唱过无数欧美的经典歌曲,但她更注重的是中国作品的演绎。郭淑珍首唱的《我站在铁索桥上》和《玛依拉》等一些歌曲,都堪称教科书式的范本。最值得骄傲的是,她演唱的《黄河怨》,至今还无人超越。 

  1965年,为纪念抗战胜利二十周年,中央乐团排演《黄河大合唱》并在中央直属文艺团体和驻京的部队文工团里选拔独唱、领唱演员。 

  选拔刚过了二轮,担当其中《黄河怨》独唱的候选人,就只剩下中央音乐学院青年教师郭淑珍一人了。其实,早在留苏期间,郭淑珍就应邀担任过苏俄版的《黄河大合唱》中《黄河怨》的独唱,反响不俗。打那后,这首歌曲也成了郭淑珍的保留曲目。随着不断地打磨,她对作品的理解、研究更深刻,对人物情感的把握也更准确了。此次,郭淑珍以她炉火纯青、感人肺腑的诠释,更把一个黄河岸边,饱受欺凌的中国妇女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连担任音乐会指挥的李德伦和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都被感动得热泪盈盈、连连称道。 

  年已耄耋的郭淑珍,精力充沛,至今还活跃在教学一线。大量舞台实践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使她能科学地解决西洋发声与中文咬字吐词及行腔之间的矛盾。在传承前辈艺术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从而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歌唱之路。 

  作为声乐教育家,郭淑珍桃李满园,邓韵、幺红、张立萍、王静、郑莉、王秀芬、吴碧霞等许多著名歌唱家,都出自她的门下。 

  1975年初春,我堂姐偕所在的广州军区文工团来沪招考演员。那天,在我堂姐家的考试现场,我有幸聆听到了当时如日中天的花腔女高音歌唱家邓韵演唱的《颂歌献给毛主席》《红色女话务员》等代表作。那高亢激越的歌声,震撼人心,久久不能忘怀。 

  临别时,堂姐悄悄对我说,明天要陪邓韵去文艺医院,还要找声乐研究所的林俊卿大夫检查嗓子。结果,邓韵的声带被查出充血、息肉等许多问题,需要休养并禁声。但她作为文工团的主要演员,一时半刻根本无法停歇下来。 

  后来,据我堂姐说,这些年来,邓韵每次参加音乐会后,总会感觉嗓子不适,要休息几天才能恢复。这样的现象持续许久。邓韵四处求医,还拜访各路声乐名家,以期找出症结,但都未果。最终,连本团词曲作家瞿琮、郑秋枫专门为其量身定做的一首新作——珠影新片《海外赤子》中的主题歌《我爱你中国》,她也无力唱好它了,只能割爱。 

  正当邓韵百般无奈之际,有战友建议她到北京的郭淑珍教授处试试。经过一段时间的仔细考察和试验,有着真知灼见、又长着一副火眼金睛的郭淑珍终于发现了真正原因。原来,邓韵演唱的声部,出现了严重错位。一个偏高的、有着宽泛音域的戏剧女中音,本应以胸腔共鸣为主。但邓韵自出道以来,一直被误作为花腔女高音,拼命往头声发展。这对其声带及歌唱的危害,是可想而知的。 

  起初,很多圈内人士,包括邓韵本人,对郭淑珍的这一论断,都是持怀疑态度的。但郭淑珍对邓韵说:你能很轻松地唱到高音C,并不一定就是女高音。判断人的声部,还要看其他各方面的因素和条件。例如,著名的男中音歌唱家寇家伦,他有二个八度多的音域,也能唱到高音C。因此,绰号“气死男高音”。但他并不是男高音……

  找到问题所在,一切迎刃而解。极有悟性的邓韵,在郭先生的悉心点拨和调教下,很快又以一个崭新的角色,傲立在舞台上。她后来还成了第一个签约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中国大陆演员。

  邓韵的重新崛起,足见郭淑珍的艺术功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艺术家具专版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家庭/封面
   第A12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A13版:夜光杯/阅读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连载
过年的随想
胸中气象大天边
三言两语记
枇杷之交
一家四代同月同日生
今宵灯谜
“下降”也是一种进步
蛋饺肉圆
新民晚报夜光杯A15胸中气象大天边 2013-02-15 2 2013年02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