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媳妇:
你们好。前几天你爸从老家赶来上海,咱家本该一起在上海过个年、吃个团圆饭,可是医院里有3个病人实在离不开我,只能等春节后人手不那么紧张,再抽空回家看看你们了。
谢谢你们的理解,让我安心上班。虽然你们现在也来上海工作了,可那么久了我也没去奉贤看过你们几回。去年孙子出生,我才去看了一眼;媳妇儿坐月子,我不在;孙子发烧生病,我也照顾不上。有时想起来很难过,可一看到病人……儿子、媳妇儿,我很喜欢现在这份工作,看到病人康复出院,得到家属的尊重认可,我很满足。相信你们还是会理解我、支持我。
母亲 梅英
前年腊月二十七,浦南医院护工凡梅英的孙子出生了。当时,儿媳妇在7楼住院,她在14楼神经内科病房,除了生产时去看过一眼,凡梅英没有离开过病人。今年,她没回去给孙子过生日,也没回家过年。
逢年过节不回家,对于全院69名护工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今年她们有54人留在上海。戴燕当了20年护工,从不看电视,也不知道大年夜要看春晚。今年除夕,她们还是和往常那样,吃完护工公司送来的年夜饭和水果,然后架起简易床,彻夜守候在病人床头。
“不习惯躺在床上了”
说到孙子,凡梅英就抹起了眼睛,她说:“我们乡下人坐月子,按风俗必须由婆婆来照顾,否则年老了,她也不会照顾你。媳妇是个大专生,她能理解我,打电话跟我说,你也不容易,就让我妈妈来照顾好了。”
疾病没有节假日,护工必须围着病人转,因此她们说,自己不需要日历,不需要知道今天星期几。去年中秋,一位病人家属来到病房看凡梅英,她正坐在椅子上打瞌睡,当家属送上月饼时她才知道,当天是中秋节,那份感动让她铭记于心。病人的感激、家属的尊重以及救死扶伤的成就感,是她觉得护工和钟点工、保姆不一样的地方。尽管偶尔会遇到神智不清、脾气不好的病人乱吐痰、骂人,但她还是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满足感。
由于病人多,人手紧张,春节期间,每层楼面的护工,只有一人能请假回家。一个护工要照顾多名患者的吃喝拉撒,24小时在病房随时待命。每天晚上9时多,打开躺椅或简易床,早上6时不到再收起来,常年累月下来,凡梅英笑着说:“现在叫我睡在床上,反倒有些不习惯了。”
50岁的凡梅英当护工已经8年。8年来,凡梅英只回老家河南驻马店过了一次年,因为那一年儿子在春节里结婚。
一群可爱的“新上海人”
像凡梅英一样,这些护工清一色来自安徽、江苏、河南、四川等地的农村,她们原先不但文化程度低、卫生习惯差,更说不上有护理病人的技巧,可如今不但掌握了护理技巧,还赢得了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她们没有休息在家、亲人陪伴、一桌好菜的节日气氛,只有以病房为家、以病人为亲人的工作相伴,她们是一群可爱的“新上海人”。
本报记者 金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