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康健园/养生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血压究竟多高算好
杨秉辉
◆杨秉辉
  ◆ 杨秉辉

  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里流动时对血管壁的压力,原来只是一项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没有压力便不会进步”,是一句社会学的词语,——在人体生理上倒也适用,因为若无一定的压力,血液便不能在血管中流动。不过这血压的高低却与人体的一些疾病情况相关,严重的甚至危及人的生命。血压过低,不能保证大脑等重要血管的血液供应,人会感到十分衰弱,如若低到不能维持身体各处组织的血液供应,人的生命便不能维持。幸而,这种情况并不多见,仅仅见于大量失血、严重感染或心脏意外等紧急情况。而高血压则十分常见,我国的高血压患者甚至约2亿人。过高的血压不但加重了心脏的负担,还会损害血管,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心、脑、肾的病变,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脑溢血、肾功能衰竭之类。高血压成了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杀手。

  诊断标准 140/90mmHg

  血压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由于身体各部位,各种血管血压不同,为了统一起见,医学上的体外测量以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的手臂上的肱动脉的血压为准。血压的正常标准是收缩压(俗称为高压)不低于90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为低压)不低于60毫米汞柱,写作不低于90/60mmHg,这是正常的低限;而高呢?则不应超过140/90mmHg,超过了,即可称为高血压了。

  高血压的标准是人为制定的,其实许多年前并不是这样的。那时医学家们观察到许多老年人,就只单是收缩压高,而舒张压并不高,他们看上去都很好,便认为老年人收缩压高些也许无妨。于是将诊断高血压的标准定为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并且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但在老年人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中,又将收缩压定为“90加年龄”。也就是说一位60岁的老人,他的收缩压要高于150,70岁的老人要高于160,80岁高于170毫米汞柱才算是高血压,而且要舒张压同时也高于90毫米汞柱才能诊断为高血压病。这样的标准曾被医学界应用了数十年,至今还有些老人沿用这个标准,以为人老了,收缩压高点无妨。

  20多年来,现代医学兴起了一种被称为“循证医学”的研究方法,简而言之,医生给病人诊断、治疗的方法皆应有公认的证据,而不是依据“一向是这样做的”或是“古人是这么说的”。用循证医学的原则来审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发现问题了。

  高血压的危害是导致产生心、脑血管的严重并发症,那么血压在多少以下才不致引发这些心、脑血管病呢?于是研究了大量的心、脑血管病的病人发病时的血压状况,结果发现不论年龄多高,他们的血压不是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就是收缩压高于140毫米汞柱,或是两者都高。也就是说他们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与收缩压高于140和(或)舒张压高于90毫米汞柱有关。既然如此,那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便应确定为高于140/90mmHg,而且不论高寿几何。确实也有些人只是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不高,但可惜他们也未能幸免发生心、脑血管病。所以认为只是收缩压增高的,也应算是高血压,并且用了一个“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病名,以强调即使舒张压不高,这种情况也应该诊断为高血压。

  理想血压 低于120/80

  随着循证医学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血压高于120/80mmHg的人若不加注意,如继续过多摄入脂肪饮食与盐、缺少运动、体重超标、吸烟等,则血压很容易上升到140/90mmHg以上,而发展为高血压病。故又提出血压在120~139/80~89mmHg者为“高血压前期”或“正常高值”,以告诫血压达到这一水平者,应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行为,以预防发展为高血压病。这也是现代医学所表现出的一种防病的概念。

  既然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是血压高于140/90mmHg,那么高血压的病人将血压降到140/90mmHg以下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不然,大量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病人应将血压降到120/80mmHg以下,方能确保安全。于是将低于120/80mmHg称之为“理想血压”,作为高血压病人治疗的目标。

  高龄老人 不强求140/90

  不过近年来的研究却又发现对于患高血压病的高龄老人来说,血压却非降得越低越好,因为这些老人多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如若血压过低或许不足以保证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故对高龄老人的降压目标可定为150/90mmHg,而不强求达到低于140/90甚至是低于120/80mmHg的“理想血压”。甚至有的研究提到,对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而致颈动脉狭窄的老者,若收缩压低于130毫米汞柱时,甚至可能由于血流量减少、血流减缓而易有脑梗塞的风险。当然,也不等于高龄老人皆不需将血压控制得更低些。如今心、脑血管病专家们仍认为合并有糖尿病的、曾有过脑溢血病史的高龄高血压患者,由于更多脑溢血发作的风险,在密切的医学监护,比如经常测量血压、经常有医生随诊的条件下,还是以尽可能地将血压降低些为好。

  高血压诊断标准及控制目标的上上下下的变化,“高血压前期”、“理想血压”概念的提出,无不反映了人们对高血压病认识的逐步深化。循证医学,一个追求实证的医学研究方法,对此起了促进的作用。准确的诊断标准、合理的控制目标,必将有利于高血压病的防治,从而减少心、脑、肾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科学教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
   第A06版:春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法治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3·15专刊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目击
   第A15版:文娱新闻
   第A16版:文娱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社会与法
   第A24版:社会与法/海上拍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血压究竟多高算好
阳春二月 防“春风”
黄豆营养与药用
身材“缺陷”令你更健康
新民晚报康健园/养生B02血压究竟多高算好 2013-03-18 2 2013年03月18日 星期一